“我学的都是10年前的东西,让我工作后怎么用?”面对就业难问题,遭受困扰的大学生——
希望课程改革 期盼就业指导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多方面的,那么作为“局中人”的大学生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又希望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团市委和市学联开展的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现状的调研中设置了相关的问题,从调研情况来看,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学校教育、政策支持等构成重要的影响因素。
调整课程设置加强就业指导
“我学的都是10年前的东西,现在早已被淘汰了,让我们工作后怎么应用。”一个大学生埋怨他们学习的教材老化。而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大学老师这样解释,一个学科要形成理论,至少需要5年,而从理论形成教材并培养出可授课的教师又要几年,而通过这批老师和教材再教出学生至少也得4年,这就造成了很多学生学的是10年前的东西的现状。专业课程的设置直接决定着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并最终影响大学生的竞争力。目前,有25.65%和50.07%的学生认为改革学校教育包括改革课程体系对改善大学生就业状况“非常有帮助”或“比较有帮助”,认为现有的专业设置“不太有帮助”或“没有帮助”的达24%以上。
对优惠政策的落实缺少信心
调查显示,我市的相关促进就业的政策和措施仍没有深入下去。例如,在关于“对于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出台的各项就业政策与鼓励措施”的认识程度上,“非常了解”的学生仅占7.36%,“比较了解”、“不太了解”和“不了解”分别为27.38%、52.55%和12.70%。
学生对政策的有效性并不乐观,影响政策应有功能的发挥和政策潜力的实现。在问及“你如果不赞成或不愿意到基层工作,你所考虑或担心的主要问题”时,有26.20%的学生回答是因为“对于相关计划和措施配套的优惠政策的落实缺乏信心”。
而大学里的就业指导工作质量也有待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主要包括就业信息的传递、求职技巧的指导、职业生涯规划以及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培养等方面的工作。调查显示,对于目前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的作用:有40.43%、9.57%的学生持“一般”或“没有什么作用”的观点;有13.74%和36.26%的学生持“非常大”或“比较大”的观点。
认同培养自身能力促进就业
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方法是大学期间重视自身能力的全面培养?调查中有56.93%的学生同意了此观点;有26.05%选择了学校与社会提供更好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另有25.35%的学生选择了调整个人心态,降低择业标准;还有15.82%的学生选择了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
调查中有49%的学生认为培养和获得社会适应能力与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是社会兼职;另有32.15%的学生认为是专业实习;有26.96%的学生选择了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还有12.57%的学生选择了参加学生社团活动。从学生们的选择中可以看出,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了专业实习对他们今后适应社会、提升工作能力的重要性。
调查中有43.35%的学生认为最有效的求职途径是人才招聘会和人才市场;有40.18%的学生选择通过学校提供信息和推荐;另有31.93%的学生选择了通过家庭和个人社会关系、托熟人;还有11.77%的学生选择了人才招聘网。
单位应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我找个实习单位托了好多的关系才找到。”很多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大学生抱怨他们实习难,因为很多单位不愿意把时间和精力白白的给这些初出茅庐的大学生。而用人单位则表示,过多的实习生会影响他们正常的工作秩序。面对双方的矛盾,有政协委员认为,用人单位应把向在校大学生提供一些实习见习岗位作为自己的社会责任,而目前多数企事业单位并没有这样的意识。
同时,许多用人单位在某种程度上存在诸如“高学历崇拜症”、“唯经验论”、“重男轻女”等现象。因此,消除对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偏见,消除人际关系等在接受过程中的不利影响,是促进大学生就业需要关注的问题。
大学生应调整心理 提升能力
有关部门认为,面对就业难的形势,大学生应积极的调整心理,更新观念。首先要转变择业观念,清楚认识到我国的就业结构性难题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对大学生就业造成的影响,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其次,就业期望的适当降低并不意味着大学生要放弃自身的身份认同,看不到自身的知识优势,相反,现实中必要的身份认同有助于解决现阶段的就业难题;再次,要积极参与大学生到基层志愿服务等活动,在基层的工作和学习中,长才干、增本领,同时,丰富人生阅历、工作经验,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此外,还要努力提升个人能力。大学生要成功地进入就业市场,必须依靠自身的不断发展、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首先,注重专业学习和专业实习,做到专业强、基础厚、理论深、技能精,在知识和技能方面做好相应的准备;其次,重视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就业见习,培养各方面的兴趣、能力和才干,丰富社会经验。(记者 陈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