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用人单位以貌取人给贫困大学生带来压力。蔡华说,自己曾到一家企业投简历,招聘人员看他一眼说:你能不能穿套像样的西装再来?当着同学的面,蔡华很尴尬。他说,一些经济困难的女生被迫办理了可以透支的信用卡或借钱购买化妆品和服装,以期找到好的职位。(4月17日《浙江日报》)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用人单位就有一千个用人标准。很遗憾,在用人单位以貌取人这个命题上,我们听到了太多情绪化的声音,最基本的逻辑是:我没有钱,所以你无权教训我穿什么样。
客观地说,企业不是办慈善的,只要不违法违规,它有权在招聘条件上要求、甚至是苛求我们的任何求职者,尤其是公众型、客户型单位,招聘一个不懂礼仪、不会穿衣的尽管合乎民心、但不合效益和规律。
在我们习惯性地骂完用人单位之后,为什么从没有去反思一下,我们为什么不会穿衣了?其实,像样的衣服未必就是锦衣华服。可惜的是,我们在衣服质地本身之外,已经不大懂得如何穿衣了,举手投足间已经丧失了一种习惯性的传统优雅:不会像样地穿衣、不会像样地排队、不会象样地谈吐……这也未必能怪学生,在整个教育的维度里,我们离生活性、交际性审美的距离早不是十万八千里了,没钱买衣服当然不能原罪,但出来找工作,穿得端装得体一点,绝对是必要的,这不是有没有钱的问题,而是基本的礼仪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