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书店 交友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求职就业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大学生就业难的中国特色:供需两侧均出现严重问题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2006-7-28 11:23:00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日前指出,整个东亚都在经历一个“无就业增长”时期,中国的情况尤其严重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这几年来日益凸显,今年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至413万,比去年增加了75万,就业难问题更加突出。近日,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合作进行了一项“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截至5月底,2006届本科毕业生中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未签约的占49.81%,不想马上就业的占15.02%,而没有找到工作的比例为27.25%。

  可以预料,这些没有找到工作的学生将很难找到工作。据教育部统计,大学毕业生待业人数呈逐年增长态势:2001年34万人,2002年37万人,2003年52万人,2004年69万人,2005年达到了79万人;预计2006年将接近百万大关。

  显然,百万大学生一毕业即难于就业,对于投入了大量资金、时间的大学生及其家庭来说是一个很难接受的事实。这段经历势必会给毕业生心理造成严重负面影响。如果这些找不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在中短期内仍不能就业,明年、后年的毕业生再继续加入这个群体,则大学生就业将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大学生就业如此困难,说明供需两侧均出现了严重问题。

  从供应角度看,始于1999年的大学扩招,导致2003年以来,毕业生人数急剧增长。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人数为145万人,今年剧增至413万,仅这一年新增的毕业生人数(75万)就已相当于2001年总毕业生数的一半。过去几年仍然高速扩张的大学生也将在未来三四年内进入劳动力市场。大学生如此涌出校门,即使再有活力的经济体,也无力满足如此众多的对相应就业岗位的需求。

  更何况,中国经济对劳动力的需求持续疲软,也即中国经济创造就业岗位的能力自90年代以来大幅度下滑。20年前,中国GDP每增长3个百分点,就业增加1个百分点。现在,则需要GDP增长8个百分点,才能让就业增加1个百分点。国内有关部门也曾经进行过测算,揭示了同样的趋势:20世纪80年代,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创造240万个岗位;90年代以来,由于资本、技术对劳动的替代,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已明显减弱,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只能创造70万个就业岗位。因此,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日前发布的《2006亚洲太平洋地区人的发展报告》指出,整个东亚都在经历一个“无就业增长”时期中国的情况尤其严重。

  这种无就业增长说明经济增长方式是扭曲的。90年代以来政府主导、出口导向、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一种可以在短期内实现地方政府政绩最大化的增长模式,但同时,它也是一种创造就业岗位的能力极端低下的增长模式。因为,增长最快的投资、出口部门基本上是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具有强烈的排斥劳动力的倾向。

  更糟糕的是,这是一种权力垄断的增长模式。一方面,某些政府部门为了短期经济效益,维持甚至强化某些企业的垄断地位,而禁止民营企业进入。这样,这些行业不仅不能吸纳劳动力,反而在排斥劳动力。另一方面,那些所谓不能实现地方政府政绩最大化的部门,比如民营企业、普通服务业,就受到有意无意的抑制。1990~2004年,私人投资在整个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一直在15%以下,而国有投资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及重化工业领域,这些部门创造就业岗位的能力是非常低下的。其结果就是,能够创造就业岗位的部门的投资远远低于那些排斥劳动力的部门。因而,尽管近几年来,投资屡屡过热,但其所创造的就业岗位却没有多少增长。

  一方面出现无就业增长,另一方面,新增劳动力却迅速增加,自然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即失业。政府各部门已经采取了若干措施,比如,各地组织大学生到乡镇甚至村委会任职;舆论也奉劝毕业生放低身段,破除精英意识,先找个工作再说。大学生也确实在追逐任何一项职业:当保姆、当幼儿园教师、竞聘公路收费员等等。

  但是,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还是需要从劳动力市场的供需两侧寻求基本面的解决方案。从根本上说,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需要破除垄断,需要给私人创业更大自由,给私人经济以平等的权利。有人估计,如果放开金融、烟草、电信、电力、铁路、航空、石油等10多个传统垄断行业,可为社会提供2000万个增量就业机会。

  这些已是老生常谈,但是,考虑到大学毕业生失业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的严重性,政府似乎应该多一份紧迫性。没有就业增长,没有民众收入的同步增长,经济增长就没有意义。而目前地方政府却普遍沉迷于官员政绩最大化的目标,怎样才能矫正这种趋势?

  当然,可以预计,即使立刻进行改革,矫正这一趋势,就业岗位也难以迅速大规模增加,而大学毕业生规模却仍将增加。因此,从供应的角度看,各大学应当自明年起适当收缩招生规模,以避免中期内失业大学生人数累积过多带来巨大社会风险。

■相关链接  
  • 辽宁加大帮扶力度 帮助高校毕业生尽快就业创业(图)
  • 17.7万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派遣
  • 大学生求职观察:我们的工作到底在哪里
  • 2000求职者“人才夜市”找到下家
  • 出国留学手续让银行"代劳"
  • 擦亮眼 当心留学陷阱
  • 留学问题我们帮你解答 三路通道今起开通
  • 面试将成为留学新门槛
  • 留学日记:实习
  • 站内资讯搜索:  
    焦 点 事 件 人 物 评 谈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最新快讯
    ·广西柳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省教育厅要求培训机构教育…
    ·石家庄市教育局公布第三批…
    ·玉溪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办法…
    ·伊州区多举措助力大学生就…
    ·大学生就业容易了,教育部…
    ·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印发…
    ·“职教高考”将建立,中职…
    ·教育厅新规之下,高考难上…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