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从师范院校地理专业毕业后,郭金学成了教师队伍的一员,开始了他在 当地一所公立小学的教书生涯。 在当地小学教了三年地理后,郭金学想要走出乡村,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长长见识。 1993年,郭金学在报纸上看到了武汉光华学校的一则招聘广告。 他带着简历来到了武汉。很顺利,二十五岁的郭金学应聘上了学校生活老师一职。 10年职业生涯,郭金学从生活老师做到了副校长 此后的10年间,郭金学没有换过工作。从生活老师做起,负责学生的日常生活,洗衣服叠被子的活都干过。 因为表现突出,郭金学先后被提拔为政教主任,副校长,成了学校管理层的一员。到后来,郭金学成了光华教育集团的董事会成员。 武汉光华学校是一所全日制寄宿民办中小学,也是一所“贵族”学校,当时的学费就高达四万多,是郭金学老家民办学校的十倍以上。 武汉工作的这段时间,郭金学越来越感受到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同时,他也认识到,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教育可能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 但在郭金学的老家,并不是每一个农村孩子都上得起学。有很多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在农村的受教育环境非常恶劣,很多地方连老师也没有。 郭金学有兄弟姐妹六人,双胞胎弟弟和他都上了大学。因为家庭拮据,再加上当时分田到户,家里需要劳动力,两个双胞胎妹妹在上完小学后便没有继续上学。 要让和妹妹一样的农村女孩也能读上书 有一次,郭金学看到妹妹打着手电筒偷偷在被窝里看书,因为生怕别人看见,说她没上过学说不识字,不懂装懂。 这一幕深深印在了郭金学的脑海里,也成了郭金学的一个心结。同时也在郭金学的脑海里种下了一个想法,要让他妹妹那样的农村女孩也能读上书。 从农村走出来的郭金学想通过教育来改变农村孩子的命运。 2003年,郭金学找到弟弟郭金习,说出了回老家办学的想法。 弟弟郭金习大学毕业后走了另一条路,从商。经过10年打拼的郭金习已经积累人生的第一桶金。 郭金学找到郭金习,是去拉弟弟入伙的,因为弟弟比他有钱。 郭金学在泗县下面的九里沟村找到一所被废弃的学校。这里原先是一所公办学校,学生撤走后一直空着。郭金学从当地政府手里租了下来。
郭金学(右边)和郭金习(左边)
新起点:宿州市泗县育才学校 就这样,郭金习回到安徽宿州老家,在泗县九里沟村开始了人生中创办的第一所学校,取名“育才学校”。郭金学希望从这个学校里走出来的每一个学生都能成长。 安徽是一个劳务人口输出大省。父母外出工作,留守的孩子通常寄托给亲戚,并以寄托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顾的居多。 这些留守孩子的教育就成了大问题。泗县育才学校的目标群体就是这些留守孩子。 郭金学刚开始并没有把回老家办学校的事情告诉家里,因为这么做一定会遭到家人反对。有好好的工作不干,在父母看来就是不务正业和大逆不道。 直到当地电视台播放了郭金学的新闻,家人才知道他办学校的事情。
泗县育才学校
“我想回农村办一所真正意义上民办学校,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大的没有想过,解决当地的教育问题。我的几个姊妹里,大妹妹是最聪明的,也很想读书。但是她由于没有机会,没有读上书。 ”郭金学谈起了创办学校的初衷。 郭金学把之前所学和经验全部用在了泗县育才学校上,育才学校也成了当地的“名校”。 “泗县育才学校办了16年,现在有4000多学生,这个学校的教学质量一直有口皆碑。从办学那一天起到现在,泗县中考年年第一名都都来自于育才学校。这样一个既不在镇里,也不在城里,在村里的学校让留守孩子也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郭金学介绍。 因为泗县育才学校的成功和良好口碑,来报名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当时的泗县育才学校已经接纳不了这么多人。 郭金学的第二所农村留守孩子学校 2005年,郭金学来到宿州下面的符离镇,找到了一一所被废弃的学校,从政府手里买了过来。 郭金学创办了第二所学校——宿州外国语学校,目标群体同样是留守孩子。
复制了育才学校的成功经验后,宿州外国语学校成了宿州办学质量靠前的学校,年年中考都是名列前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