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粉笔头”到“互联网”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改革开放40年来唐山教育发展纪实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现已形成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完备教育体系。本报记者 闫军 摄
环渤海新闻网专稿 (本报记者 赵珺)从简易房到教学楼,从“粉笔头”到“互联网”,从“有学上”到“上好学”,改革开放40年来,在废墟上起步的唐山教育大步向前。
截至目前,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2636所,在校生(幼儿)126.4万人,全市学前三年入园率、小学入学率、初中巩固率和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3.5%、100%、99%和93.5%以上,居全国、全省领先位次。
(一)
丰润区火石营镇中学始建于1956年,坐落在火西村最西侧,交通极为不便,教师办公条件艰苦,教室时常漏雨,宿舍设施简陋,同学们住大通铺,冬天用老式炉子取暖。
改革开放后,随着政府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学校办学条件也日益改善。2009年8月,在上级政府的鼎力支持下,投资近千万元的新中学异地建成,原火石营镇中学、岩口乡中学、黄昏峪乡中学三校合一。新中学占地面积27967平方米,建筑面积6560平方米。2010年建成高标准的理、化、生实验室,并按国家标准配齐理、化、生、音、体、美等仪器设备,购置图书34300册,生均43册。2012年7月建成班班通并投入使用。学校推行集体备课和网络研修,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大力推进“六环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致力于新课程改革,还根据地处革命老区的优势,将“红色教育”确立为学校德育特色。
改革开放40年,唐山教育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逐渐由震后“简易教室”被一所所现代化新型校园替代。
我市在1985年普及了小学教育,1995年在全省率先实现“两基”,2001年被评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2006年在全省率先基本普及了15年基础教育,2009年被评为全国首批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2013年被省政府命名为全省第一个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市,2016年成为全省首批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评估验收的市。
2000年以来,我市利用十年时间,累计投入43.5亿元,先后实施了中小学危旧校舍改造工程、陈旧校舍改造工程和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2014年以来,持续推进义务教育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到目前,全市已投入5.52亿元,新建、改建农村薄弱学校347所。教育信息化进程提速,全市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普及率均为100%,远程教育覆盖率达到98%,积极推进区域网络互动教学工程,启动“智慧教育”建设,推动教育进入“互联网+”时代。近十年来,全市累计投入35亿元,用于职业院校新建和改扩建。
近6年来,按照国家、省统一部署,我市组织实施第一、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利用中央、省专项资金5.2亿元,市、县配套2.5亿元,新建农村幼儿园142所,改扩建农村幼儿园724所,增设农村小学附设园591所,惠及幼儿15万人。全市省级示范园达到60所,农村示范园267所,学前教育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经过40年的发展,我市已拥有小学1126所、初中270所、高中60所、独立幼儿园1112所,在校生(幼儿)107万人;拥有中职学校47所、高职院校4所,在校生7.5万人;拥有普通高等院校9所,其中本科院校3所,高职高专院校6所,在校生11.6万人。全市拥有教职工10万人,其中专任教师8.2万人。全市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100%,初中教师达到99.5%,普通高中教师达到97%,均在全省保持领先位次。
(二)
改革开放40年,教育改革始于思想解放,源于理论创新,兴于制度变革。
唐山一中是1978年7月被确定的首批省重点中学。改革开放后,针对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辩证关系,积极稳妥地深化教学改革,学校总结提出了“二十四字”教改原则,即“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尊重科学,百花齐放,不搞模式,讲究实效”。学校一直坚持学生参加体力劳动的制度,并于1987年将劳动技术课正式排入课表。依照教学大纲规定,高中阶段不开设音乐和美术课程,但学校在1980年开始就为高一年级增设了音乐和美术课,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学校以教学创新为抓手,践行素质教育理念。1996年,针对课堂教学满堂灌、注入式、效率低下的情况,提出了轻负担、高质量、低耗时、高效率的教改指导思想。1997年提出改革教学模式、改革教学结构,优化教学手段,形成使每个学生都在积极思维、自我表现和情感体验中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多向互动”的教学局面,教学改革步步深入。2009年秋天,新课程改革在河北省拉开帷幕,学校提出了“高考升学、竞赛保送、海外留学”三驾马车的办学思路,努力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英才。
在改革浪潮中既坚定方向又避免随波逐流,既保持优良传统又适时开拓创新,唐山一中可以说是唐山教育改革的一个范本、缩影。
改革开放的40年来,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坚决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推进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市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青少年创新精神为宗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逐步进入课堂教学。2002年全国“JIP”初中教学实验评估会在我市召开。2007年,我市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实验区接受了省级评估,并在全国项目研讨会上代表河北省做经验介绍。
从2004年开始,我市新的课程标准在全市中小学起始年级、起始学科全面推开,主体性教育和研究型学习模式得到推广和应用,在小学普遍实行了“等级、特长、评语相结合”的素质教育评价机制,小学学区一体化经验在全省推广,并在全国教育工作会上介绍了经验,实施素质教育的经验在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上介绍。
2013年,我市启动高效课堂试点工作,以路北54中、开滦十中、滦南宋道口中学等一批教学改革先进学校为代表,带动中小学校把课堂作为教学改革主阵地,提高课堂效率、改革课堂模式。全国首届新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全国新课程教学研讨会在我市举行,推广我市经验。2016年,我市高效课堂创新模式被评为第四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
1980年,开始对全市中等职业教育结构进行改革,到1987年,全市已有职业学校72所(含技校),在校生2.55万人,开设专业65个,唐山经验在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予以推广。到1993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县县有职教中心”的目标;2002年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称号;2006年被省政府命名为“全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15年,全省确定120所中职学校作为全省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项目建设学校,我市15所中职学校入选,居全省首位。
2014年以来,我市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机遇,培育合作项目,引进优质资源,全市各级各类学校与京津签署实质性合作办学协议累计达到237个。与京津建立起了师资培养长效机制,每年组织近300多名中小学名师、骨干教师到北京开展高级研修和挂职锻炼。
打造开放教育,我市还精心承接国内外精品教育展会。2017年,成功承接国际职业教育大会、全国职业教育与城市发展高层对话会、全国学前教育峰会等10个高规格国际、国内、省内教育会展活动,唐山经济社会和教育改革发展成果得到全面宣传展示。充分运用市场营销运作,实现政府承办零成本,直接拉动我市餐饮、商业、旅游业等收入达1.5亿元以上。
(三)
改革开放40年,我市把教师队伍作为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使得唐山教育枝繁叶茂。
恢复高考拉开了中国教育改革的大幕,也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个重要标志性事件,意味着正常的教育秩序得到了恢复,为广大青年打开了走向成功的大门。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刘广辉是亲历者、受益者,并成为了唐山教育改革的参与者、实践者。
1979年,刘广辉参加高考,并顺利考入河北师大唐山师资专科班,2年后毕业从教,从事教育工作已经整整37年,他从唐山一中的物理老师,到市教育局物理教研员,再到教研室主任,现在他已经是中学特级教师、唐山市首批名师。刘广辉37年从教过程,也正是改革开放40年来唐山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缩影。
唐山大地震无情地夺走了2219名教职工的生命,唐山教师队伍蒙受了巨大损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市大力发展师范教育,形成了唐山师范、滦州师范、玉田师范3所中专起点的师范学校,和唐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师范教育培养架构,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积极拓宽师资来源渠道,教师队伍稳步发展,教师队伍素质显著提高。
到1988年,全市有教职工70377人,其中专任教师54871人,普通高中、初中专任教师本科率分别为28.03%和3.2%;到1998年,全市教职工85675人,其中专任教师70305人,普通高中、初中专任教师本科率分别为45.53%和6%,小学专科率15.99%;到2007年底,小学、初中、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9.83%、97.90%、84.64%和82.75%,其中小学教师专科率、初中教师本科率分别达到76.14%和54.65%。教师待遇普遍提高,收入稳定增长,教师已成为社会羡慕的职业。
与此同时,我市积极探索建立教师队伍培养提高的长效机制,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素质。首先,利用多种途径,强化师德师风建设,连续多年深入开展“双百十佳”教师的评选和表彰,广泛开展师德师风建设调研活动,建立起了市、县、校三级师德监督网络,每年聘任县、校级师德监督员近千名。其次,建立起了市、县、校三级教师培训网络,全面实施了教师全员岗位培训,组织开展了小学英语、音体美、信息技术等农村紧缺学科教师培训和面向全体中小学教师的新课程理念培训,狠抓了骨干教师队伍培训。第三,积极推行人事管理的新机制,进一步推行县区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低能高”的竞争机制。2006年,在全市实施了竞争上岗、合同管理、离岗退养教师聘任制改革;2007年,首次在市直院校开展教师公开招聘,61名优胜者通过层层严格考核,走上了教师岗位,各县(市)区通过公开招聘,选拔了1159名优秀教师进入教师队伍。第四,建立并完善县域内教师合理流动、城市中小学教师到农村支教制度。近五年来公开选聘中小学教师1.3万名,85%以上被选派到农村任教,有效缓解了农村教师队伍老化、结构性缺编等问题。
为强化品牌引领,我市坚持把推进“名师、名校、名校长”的“三名”工程,作为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的有力抓手。全市已拥有213名市级名师、103所名校和50位名校长,通过深入实施“名师与农村教师一对一”工程,加快建设名师工程网站和名师工作室,组织开展名师“点餐式”送教下乡活动,组织名校长到农村薄弱学校开展“送教帮扶”,开展“名校扶弱校”活动等,名师、名校、名校长的先进教育理念、先进教学方法已在农村薄弱学校落地生根,“三名”工程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增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