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起,北京市城六区一般初中校就近入学的学生,将会在初二学年结束后,得到优质高中校为他们准备的定量名额分配学位数,连续完成初三至高三共四年学习。这项改革试点面向城六区所有一般初中内,具有普通高中升学资格且在同一学校具有连续两年学籍的初二学生,被业界称为“1+3”培养模式改革试验。日前,北京市教委正式发布了首批“1+3”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学校名单及今年招生计划。
公布的首批“1+3”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学校规模不大,参与试验的学校分为两类。一是市级统筹类学校。二是城六区部分区级的、具有一定办学特色和良好办学基础的普通完中,其中包括北京市五十七中学等16所中学。

图为北京市五十七中学天象厅。
为了更好地了解“1+3”培养模式,让我们走进北京市五十七中学,全面揭开“1+3”培养模式的面纱。
北京市五十七中学建校于1954年,是海淀区的一所具有60年发展历史的优质完全中学,近年来,五十七中学的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2015年理科高考最高分701分,理科实验班平均分659分。学校从脑科学和学习科学揭示的学习规律出发,打造参与式、互动式的生命课堂,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课堂教学实效,学校重视科技创新教育,有丰富的科技创新课程资源,学生多次获得各类大赛一等奖。学校的中高考成绩每年攀升,被誉为海淀区加工能力最强的学校。

4月17日,北京市五十七中副校长贾卫红在学校开放日校长面对面演讲中深入解读了学校“1+3”培养模式。

图为北京市五十七中副校长贾卫红在开放日公开演讲。

图为北京市五十七中副校长贾卫红在开放日中接受家长的咨询。
实行“1+3培养模式”,给学校带来的变化是什么?
五十七中学“1+3培养模式”项目的基本定位是创办科技创新实验班,通过丰富的实验课程、社会实践和课题研究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实验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跨领域合作交流能力。
为国内“985”高校的理工科方向输送有扎实的学科素养,实践能力突出,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1+3培养项目能最大限度发挥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调动学校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专长,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1+3培养模式”是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创新,它将推动学校的管理模式、课程建设和评价方式等全方面的发展和创新,将更加突出学校的科技教育特色,巩固学校的优势学科地位,进一步强化学校的育人目标:崇尚科学、自信健康、创新精神、国际视野,为将要实行的新高考改革做准备,更重要的是开展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为社会培养更多更杰出的创新型人才。
五十七中学为什么会成为首批试点校
五十七中学的课程改革自2001年启动,经历十几年的积累,开发了非常丰富的课程资源和校本课程,学校的校本课程包括五大类:艺术与人文、科技与创新、体育与健康、国际理解、社会实践等多领域,科目达到上百门。学校以科技课程、科技活动和科技社团等为载体的创新教育体系,整合了校内外资源,实现科技教育课程化。目前已开出30余门科技类选修课程,组建了“机器人俱乐部”、“模拟飞行社团”及“天文社”等社团,使各类学生都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形成“发明与创造”、“智能机器人”及“创意设计”等特色活动项目。
多年来,学校的机器人项目与北京理工大学合作,飞行课程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天文课程与北京天文馆和北师大天文系合作,生物课程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这些大学和研究机构给学校老师上课,提供实验室供学生进行项目研究。每年均有上百名高中生参与这些与大学合作的课程和项目。丰富的校外高端教育资源,校内教师团队和校外专家团队协同指导,为科技创新型人才早期培养提供了可能。

目前学校已经与世界十多个国家的二十多所学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中国可持续发展示范学校”,是“国家汉办汉语推广基地”,学校在意大利建立了“孔子课堂”。
“1+3培养模式”是学生的需求
实行“1+3培养模式”,有利于减轻学生中考的压力,将学生从繁重的备考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1+3培养模式”相较于传统的培养模式,节省了学生的无效学习时间,避免了应试后遗症的发生,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有利于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实现人人成才是学生成长和成才的最大需求。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只能走“选择性教育”这条路。
如何进入五十七中学“1+3”科技创新实验班?
学校面向海淀区招具有中考升学资格的学生,招收90人,不进行文化课考试,由本校根据学生综合测评(包括上机测试和面试)情况录取,学生通过转学方式进入学校。
“1+3”科技创新实验班的课程是如何设置的?

基础类课程主要为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必修课程。包括国家必修和必选课程、北京市地方课程、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形成高中阶段学科素养的必修课程,也是各学科重点建设的核心课程。
拓展类课程主要为面向不同群体学生开设的各类选修课程,包括实验课程、拓展类课程,该课程旨在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兴趣,发展学生特长与潜能,提升学生学科素养和实践能力。面向全体学生已开设的校本选修课程累计超过100门以上,每学期开设的数量稳定在70-80门左右。
高级研修课程主要是面向科技创新实验班的学生开设的选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该类课程由本校博士学历的教师和国内知名大学及科研院所的教师任教,以科学家做研究和项目的方式推进,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培养创新型后备人才奠定基础。要求每个学生每学年选择一个高端研修项目,参与项目学习和研究,撰写研究论文或者课题研究报告。(邹玉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