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在线留言
博客 书店 交友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高等教育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大科校长张福利:“新工科”缘何成为今年报考热点?
来源:     2019-6-13 18:24:00
 

2018年我国高等教育年度热词排在前三的分别为:“振兴本科教育”、“新工科”、“新高教40条”,2019年上半年被称为“课堂革命”的元年,“新工科”又成为中国高等教育进行工科教育改革的风向标。

“今后30年,人工智能带来的变化会远远超过计算机和互联网带给我们的变化,它会重构人类的思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学会理事长李德毅院士认为,智能科学技术不仅仅是工科门下的一个新学科,还会向所有其他学科门类渗透,这种渗透力量同样可以成为当今推动教育改革的核心动力。

“新工科”热,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新工科概念掀热潮,新工科建设成地方高校教育改革推进方向,新工科专业成为2019年高考理科生报考热点。

一年一度的高考刚刚结束,在紧张而烧脑的报考工作即将开始之际,记者就新工科“三热”等焦点问题,采访了大连科技学院校长张福利教授。

一、国内外高校“新工科”建设情况

纵观历史,过去三次产业革命都给大学教育带来了巨大影响。伴随第一次工业革命,“保守”的法国大学开始出现工程师学校,并启动英才教育;第二次工业革命时,出现了新大学运动,在这一运动中,牛津、剑桥在办学上的“保守”,使得伦敦大学学院等一批新的大学成为英国优质大学教育的代名词;第三次工业革命促使信息产业大发展,这也使得美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出现了巨大变化。据悉,上世纪80年代初,全美每年只有2000多名计算机专业人才从大学毕业,到了90年代末,这一人数超过了8万人。面对新一轮工业革命,包括麻省理工学院、普渡大学等在内的全球知名高校近年已纷纷开启工程教育改革。两年前,教育部也提出了新工科改革计划,推动产业升级换代的人才供给方——大学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

我国现在开设工科教育的本科院校有1000多所,工科专业布点数达到1.4万多个,工科在校人数占本科受教育人数的30%。所以中国是一个工科学生培养大国,是世界第一工科教育大国,但却不是强国。我们的工科培养质量,不如日本和德国。我们工科培养出来的学生,工匠精神不如日本和德国,高层次工程人才比例不高。拔尖的工程类人才,比如院士和诺贝尔奖获得者,缺;实用人才和高端人才,都缺。新工科人才共分为三类,研究型、工程型和技术型,985和211学校大多培养的是研究型和工程型的新工科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多培养的是工程型和技术型新工科人才。根据国家人力资源部门预测的数据,到2035年,我国新工科相关人才缺口为950万人,对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中国制造2025计划,新工科人才的培养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林建教授认为,新工科中,“工科”是指工程学科,“新”包含三方面含义:新兴、新型和新生。“新兴”指从其他非工科的学科门类, 如应用理科等一些基础学科, 孕育、延伸和拓展出来的面向未来新技术和新产业发展的学科。“新型”指的是对传统的、现有的(旧)学科进行转型、改造和升级。例如机械、土木、化工等传统工科,由于互联网、人工智能对传统行业的颠覆性影响,这些学科需要针对当前和未来产业发展的急需进行转型改造成为新型工科。“新生”是传统工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例如工科与理科、管理、经济、人文、医学、新闻、法律等其他学科的交融,这些是现代产业发展的需要。

据不完全统计,过去两年,围绕新工科主题召开的各种研讨会已达1000多场,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新工科专业已有500多个……但是,根据教育部去年底对国内工科优势高校开展的一项评审,仅38.9%的新工科改革项目推进良好。换言之,六成开展新工科改革试点的高校,进展离预期尚有距离。

二、“新工科”相关专业就业情况

一进6月上旬,越来越多的高校公布招生计划,新工科呈扩招趋势,新工科专业也成2018年高考理科生报考热点。如何评价工科专业“几家欢乐几家愁”,“有些取消、有些扩招”的情形?我认为,“新工科”之所以成为今年高考学生志愿报考的热点,核心原因无外乎两个:一,好就业;二,有“钱途”。

未来30年,人工智能带来的变化会远远超过计算机和互联网带给我们的变化,它会重构人类的思维。智能科学技术不仅仅是工科门下的一个新学科,它还会向所有其他学科门类渗透,逐步形成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数字控制、高端制造等多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

在上述发展前提下,智能时代的来临,新经济的发展,呼唤新工科的精进。相对于传统的工科人才,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是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

他们不仅要在某一学科专业上学业精深,还应具备“学科交叉融合”性特征;

他们不仅能熟练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解决现有的问题,还有能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借此解决未来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并对未来技术和产业的发展起到引领性作用;

他们不仅在技术上优秀,还懂经济、社会和管理,兼具良好的人文素养。

可以说,新经济对人才提出新的目标定位与需求,为新工科提供了优良的发展契机,也为新工科人才提供了广阔的成长空间和远大的发展前程。

麦可思对2018届毕业生月收入进行了调研,主要本科专业(前20位)薪酬情况如下:(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18届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

月收入:指工资、奖金、业绩提成、现金福利补贴等所有的月度现金收入。

从本科月收入排行榜中我们可以发现,高收入专业中有多个与信息产业相关的专业,如“网络工程”、“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其中涉及新工科的专业数为18个,占比为90%,也就是说,2018年新工科相关专业实现了更高质量就业。

三、大科新工科建设情况

“新工科”大热一年多,客观评价,把相关的要求落到实处的学校并不多。只有把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和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问题解决好,新工科教育的前景才能广阔起来。新工科需要实践的教学场地和教学体系,把新技术融入工科教育,而且要求有足够的实践教学。没有实践,新工科就会失去灵魂,而实践教学是新工科的特色。未来新工科改革里面,会诞生很多优秀的民办大学。因为体制灵活,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和教学内容与市场充分对接,培养的信息化和工匠精神全面发展的工科人才也符合市场需求。

国务院一直倡导高校教育推动产教融合,而新工科建设是产教融合的优秀体现。辽宁省教育厅提倡辽宁高校培养的学生,能够为辽宁所用,能够多留在辽宁省发展,具体的要求是校企联盟、协同育人、产教融合、高校服务社会。这就意味着,新工科教育的核心任务是服务地方经济,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服务。而相关的培养政策,也将大力向新工科倾斜。所以,新工科建设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新时代国家经济发展转型的内生性反应,是高等教育支撑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内驱动力,是社会发展推动高等教育互补共生的必然需求。

大连科技学院是第一批加入国家新工科联盟的高校,东北只有两所大学入选——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大连科技学院。作为辽宁省地方本科院校,大科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多维度地展开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具体做法是:

1.结合地方产业需求,优化专业结构,积极开展专业设置与专业方向的改造。首先,专业对接产业发展需求,保障专业设置与地方发展紧密结合;其次,改造老专业,设置专业新方向,加大如智能制造与工程、大数据、机器人、智慧物流等国家支持的新专业方向设置,同时做好专业存量调整与增量优化工作,确保专业设置调整与产业升级和技术发展的精准对接;

2.改革培养模式,实施多维度育人。坚持应用型“工程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构建“反向设计,正向实施”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从新兴产业发展和岗位需求出发,确定岗位需要的知识、素质、能力,并制定相关的课程模块(包含新工科课程模块);

3.创新课程建设理念,深化课程改革。大科建设了“新工科教学体验中心”,投入专项资金进行新工科课程改革,引入了斯坦福DT(Design Thinking)课程体系,使课程和教学内容符合“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内在需求;强化实践课程建设,构建基于基础实验、课程设计、工程实训、职业资格培训、企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六位一体”的工程应用实践教学体系;推进实践课程的教学改革,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4.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优秀教学团队。着重引进一批能够紧跟科技前沿,具有较高科研水平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引领新工科人才培养工作

5.完善工程实践平台建设,加大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根据地方优势产业集群,主动联姻地方优势或规模以上重点企业、行业,双方统一实践平台建设的价值观,共同建设一批符合岗位能力训练的真实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立足实际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实践平台,商定平台的运营和共享机制,把专业实践与企业用人和产业发展有机统一起来。

6.深化协同育人,建立多方合作育人共同体。大科根据办学理念,设计了PEIM伙伴教育模式,以“广协同、深融合、重生态”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地方高校与当地政府和企业联系紧密的优势,积极开展校政、校企、校校、校行合作育人。

总而言之,新工科是大势所趋,也是人心所向,更是大国所需。在国家大力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大道上,地方本科院校新工科人才培养工作,既要吸收和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又要遵循国家本科专业标准,扎根本土办大学。教育工作者要乘势而上,勇于实践育英才,改革创新迎发展,真正开创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新工科人才培养之路。

■相关链接  
站内资讯搜索:  
焦 点 事 件 人 物 评 谈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最新快讯
·广西柳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省教育厅要求培训机构教育…
·石家庄市教育局公布第三批…
·玉溪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办法…
·伊州区多举措助力大学生就…
·大学生就业容易了,教育部…
·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印发…
·“职教高考”将建立,中职…
·教育厅新规之下,高考难上…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