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在线留言
博客 书店 交友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高等教育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安徽:高校转型发展释放改革活力
来源:     2019-3-26 11:34:00
 

合肥学院化工系学生迅高助剂团队在做新研发的水性环保型涂料助剂性能测试。(资料图片)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写好教育“奋进之笔”特别报道·安徽篇

日光熹微,从合肥出发,沿京台高速一路向北,冬日的皖北风光尽收眼底,一个个村庄点缀在一望无垠的麦田里,静谧祥和,如洗过般纯净的空气,让人心情舒畅。

40年前,皖北18户小岗村农民按下红手印,后来的故事成为人们家喻户晓的美谈。

安徽素有改革创新的光荣传统,曾在一些领域引领全国改革大潮。在前不久公布的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中,合肥学院建设应用型大学的探索实践再次获得一等奖,在我国新建本科院校从“新建”到“新兴”再到“新型”的发展进程中,该校起着示范作用。以合肥学院为代表的安徽新建本科高校结合自身特点,探索和构建了具有各校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向应用型转,新建本科高校走新路

安徽的新建本科高校多由专科学校与成人高校、中专学校合并升本而来,升本后大都面临同样的问题:是走高职的老路,或是模仿老牌本科院校的路,还是走自己的新路?

本世纪初,安徽部分新建本科高校自下而上,自发地走上了向应用型转变的路程。统计显示,安徽有普通高校109所,高校数量居全国第六位,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195万人。但趋同发展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一些高校转型不彻底,办学思路还在传统定位与地方性、应用型之间徘徊,学科专业建设“小而全”“大而全”的现象比较突出,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存在严重脱节。

“社会系统已经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方向,但教育没跟上、不匹配,这个问题会越来越突出,必须解决。”安徽省政协副主席、省教育厅厅长李和平说。

2008年初,安徽提出“科学定位、分类指导、多元发展、特色办学”的发展方针,率先在全国提出建设地方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的设想。安徽一方面积极推进老本科高校在坚持应用型办学模式中加速提升创新引领能力,另一方面积极引导新建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2008年12月,14所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

“目前,联盟成员校已发展到20所,占全省本科高校的半壁江山。”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秘书长缪群道告诉记者,联盟以“转型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任务,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基本原则,共同推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出台《支持本科高校发展能力提升计划》和《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拉开了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的序幕。同时,安徽提出围绕地方性、特色化、高水平三个关键,分类建设一批地方特色、地方应用型和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

如今,安徽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取得新的成就,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更加接近,全省多数地方高校应用专业占比达75%,成为安徽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根植地方,走好生存发展之道

地方性,是地方高校与生俱来的基因;接地气,是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生存发展之道。

宿州是皖北重镇,物产资源丰富,是全国重要的粮食、蔬菜、水果供应基地和农产品集散中心。然而,如何依靠推广新技术带动农业产业的快速升级,把宿州市的农业做大做强,是长期困扰宿州市相关决策部门的难题。

“我们学校在电子信息领域有传统优势,为实现宿州市从农业大市到农业强市的转变作出一些贡献,我们义不容辞。”宿州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宋启祥说。

2016年,在多方合力推动下,安徽省农业生态大数据工程实验室在宿州学院揭牌成立。实验室旨在推动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先进信息处理技术和数据挖掘手段在宿迁农业生态领域的深入应用,全面提升农业和农村建设的信息化水平。

宿州学院党委书记陈国龙介绍,实验室仅仅成立两年多,就在宿州市的主要农产品小麦、玉米等项目上取得突破,通过对采集生产中的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可以为农户和相关管理部门提供精准的决策服务。

近年来,在安徽,以宿州学院、皖西学院、铜陵学院、合肥学院、滁州学院、安徽科技学院等为代表的新建本科高校,制订服务地方行动计划,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共建技术创新平台,提升服务地方发展能力。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大别山区蕴藏着1000多种中药材资源。虽然拥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大别山的中药材产业发展却面临着许多瓶颈:种质混杂、种源混乱,品种选育技术落后,栽培技术不规范,综合利用程度和中药材附加值都不高……对此,安徽省和六安市决定借助国家振兴大别山革命老区的契机,通过中药材种植对林农进行精准扶贫脱贫帮扶。

皖西学院教授陈乃富带领林下中药资源开发与利用科研团队30多名科研骨干,从中药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入手,在大别山中药资源保护与种质创新、高效绿色栽培等方面开展深入系统的探索与研究,并进行霍山石斛产业化开发,成为安徽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典范。陈乃富团队近几年在中药材种植、产地加工及标准化等领域累计培训3000余人次,发放各类培训资料5000余份,直接带动山区农户种植各类中药材面积达300余亩。

为做好产业转移这篇大文章,皖西学院先后与200多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了密切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安徽省委常委、六安市委书记孙云飞这样评价道:“皖西学院学科门类齐全,人才荟萃,始终围绕六安市经济社会发展开展产学研服务,并在霍山石斛培育及产业化等项目取得重大突破。皖西学院是六安人民的‘清华和北大’。”

类似的校地合作遍地开花,有力支撑了安徽区域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安徽科技学院农学类应用型专业,培养出了首届中国十佳大学生村官杨俊森,研发出皖北夏玉米亩产889.3公斤关键技术等一批标志性应用科技成果,使农业增收、农民受益;黄山学院结合地方徽文化和旅游文化特点发展服务地方发展需要的特色专业和优势学科群;合肥学院中德合作物流管理专业,促成了德国物流协会合肥分会的成立,中德物流合作将促进安徽省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创新……

据统计,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成员高校培养的学生80%以上在安徽就业,培养的学生“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信得过”,有力服务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扎根实践,提升教育教学实际效果

产学研合作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在安徽,地方高校都在强化教产合作、校企合作,努力建立学校与用人单位合作培养人才新机制。

吴彪是合肥一家医药企业的负责人,他的公司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除了在公司任职,他同时也是新华学院药学院的产学研副院长,一方面帮助学校提升学生应用能力,另一方面也能为自己的企业解决部分研发问题,还能培养后备人才。

新华学院院长石秀和告诉记者,学校成立了产学研合作教育工作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聘请了9位像吴彪这样的企业高管担任产学研副院长,并聘请了行业企业专家为学校兼职教授。

“从培养方案的制定、教育教学的开展、实习实践的引导到毕业就业的指导,这些高管、专家全程参与,大大提高了我校人才培养设计的科学性、人才培养过程的应用性和人才培养结果的适应性。”石秀和说。

在缪群道看来,地方本科高校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专业课教师缺乏实践经历、产学研能力不足、教学联系实际不够。近年来,合肥学院与国内外企业、地方政府和科研院所、高校共建40个校内嵌入式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42个,为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供资源保障的同时,也提升了教师产学研合作能力和学校服务地方能力。

像新华学院、合肥学院一样,安徽一大批地方高校纷纷加强“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注重提高教师培养应用型人才能力和产学研合作能力:一方面,通过产学研合作,整合校内外师资,建立“双挂”“双聘”制度,从产业部门和企业中聘任一批学有专长、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另一方面,重视实验师资队伍建设、利用自己的优势资源与企业共同培训青年教师。

此外,安徽部分高校积极探索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的评价方式。努力改变以教师发表论文、承担项目多少对教师进行评价的方式,支持并鼓励教师和企业联合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增强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实践能力,注重对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产学研合作能力考核,提高实验教师的地位。

开阔视野,借鉴世界先进理念经验

在合肥学院党委书记蔡敬民看来,地方高校的优势是“接地气”,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大,劣势则是办学视野不够开阔,办学理念不够超前。

蔡敬民认为,德国“双元制”教育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之一便是“双元制”教育。2016年,合肥学院联合在德友好学校埃姆登/里尔应用科学大学、友好合作企业德国大陆马牌轮胎有限公司,共同设置“大陆班”,执行“双元制”课程。

合肥学院机械工程系主任吕刚介绍,“大陆班”旨在培养能更好地适应德国“工业4.0”及中国制造2025的应用型人才,班上每名学生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大陆班”拥有专业选择、教育资源、就业渠道、教学费用四大优势。大陆马牌轮胎(中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孙怡表示,“大陆班”是合肥学院中德合作领域的新探索,更是中国应用型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一条新路。

“走国际化的发展之路,可以使我们开阔办学思路,加快地方高校的建设和发展。”蔡敬民说,“学习和借鉴世界先进教育经验,既是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战略选择,也是促进大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

在安徽,很多新建本科高校纷纷与国外高校在办学理念、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研项目、人才培养、服务地方平台建设等方面展开了全方位合作。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与德国“U7”联盟等建立合作关系,通过理念借鉴、专业课程共建、教科研项目等合作,走以国际化带动特色化的办学之路,助力转型发展。

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储常连介绍,多所地方高校与德、韩等国高校先后开展了“2+3”“3+1”“2+2”等互认学分联合培养项目,并多渠道学习借鉴国外应用型高等教育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了教学基本建设的质量与水平,培养了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随着开放合作的逐步深入,我们的舞台将是世界舞台,我们的坐标将是国际坐标。”缪群道信心满满地说。

《中国教育报》2019年03月26日第1版 版名:要闻

■相关链接  
站内资讯搜索:  
焦 点 事 件 人 物 评 谈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最新快讯
·广西柳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省教育厅要求培训机构教育…
·石家庄市教育局公布第三批…
·玉溪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办法…
·伊州区多举措助力大学生就…
·大学生就业容易了,教育部…
·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印发…
·“职教高考”将建立,中职…
·教育厅新规之下,高考难上…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