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在线留言
博客 书店 交友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高等教育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     2018-9-17 11:05:00
 
摘 要:产教融合是高校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目标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结合学校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服务面向定位,以坚持深度融合、共同发展,坚持积极合作、多方参与,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坚持试点先行、分类推进为指导思想,以深化产教融合为途径,主要从优化专业设置、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建立协同育人平台、加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科学完备的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实现了探索与实践,将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研究和实践了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实施产教融合提供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产教融合
  1 前 言
  目前,我国有新建本科院校678所(含独立学院),在非省会城市布点的院校有208所,占全部新建本科院校的51.6%。2015年1月22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部署:“地方本科高校要主动围绕区域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面向市场需求,以产教深度融合为导向,以培养区域、行业生产服务一线,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应用技术人才和适应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发展新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将学校的办学、管理和人才培养环节融合于产业链、公共服务链和价值创造链。”从培养目标来看,应用型本科培养的是行业企业中应用科学理论从事高技术专业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从培养规格来看,应用型本科教育首先必须以行业需求为本位,在知识结构上要注重知识的复合性、现时性和应用性,在能力结构上以面向行业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2]。因此,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要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必须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途径[3]。兴义民族师范学院作为贵州省黔西南州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进行战略调整与改革,牢固树立立足黔西南、融入黔西南、服务黔西南、贡献黔西南的思想,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积极寻求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入点,探索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努力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优势特色。本文以兴义民族师范为例,从优化专业设置、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建立协同育人平台、加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科学完备的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期望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2. 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2.1 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设置,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专业建设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专业建设要适应、融入、引领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经济社会重点发展的新产业、新业态,瞄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点,围绕产业链调整专业设置。近年来,学校一方面根据州委州政府提出的“大教育”战略,结合边远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基础教育师资缺乏、素质偏低的现状,面向地方基础教育所需学科设置了师范类本科专业群组,特别是围绕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基层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得不到良好发展的问题,积极设置了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专业;另一方面根据州委州政府提出的“大旅游”战略,结合黔西南州“打造山地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战略,成立“国际山地旅游发展研究院”,积极整合教学资源,努力发展山地旅游、山地高效农业、旅游翻译、旅游英语、旅游管理等专业方向群组;同时,结合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提出的“大数据”战略,学校设置了物联网工程、网络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大数据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群组;根据州委州政府提出的“大健康”战略,《贵州省健康养生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0)》文件精神,结合黔西南州提出“康养黔西南州”战略,“大健康”产业急需大量人才,学校设置了大众体育、运动康复、休闲体育、山地户外运动、养身健身、安全工程等专业方向群组;根据州委州政府提出的“大民族”战略,学校设置了历史学、文化遗产、民族学等专业方向群组,培养懂民族学相关知识的人才,挖掘布依民族文化以最大限度贡献全域旅游、山地旅游、民族旅游、生态旅游、地方民族间治理与管理等方面的发展。通过提高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吻合度,融入黔西南、服务黔西南,整体上不断增强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和互动性,紧扣行业企业人才素质及能力要求,找准专业发展和行业企业需求的切入点,推动专业建设与产业链对接,课程内容与岗位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打造育人为本、就业导向、注重实效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的特色,为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培养了大批急需专业人才,强化了学校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职能,更好地实现了以贡献求发展。
  2.2 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建立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2.2.1立足学校发展,主动寻求政府部门的支持、行业组织的指导评价、企业的参与融合,打通多主体共同参与的通道,加快探索不同专业校企、校地、校企合作新形式,构建立足高校、政府支持、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协同育人机制。通过产学研合作等形式,成立由学校、二级学院、地方、行业、企业共同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深度参与专业建设、培养目标确定、培养方案制定、实习基地建设、实习实训方案制定等方面的指导工作。试点推行“本科学历+职业技能素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科学性、适用性,实践教学方法和实效的研究,强化实践技能考核,切实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黔西南州委州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与深圳华大基因签订合作协议,共建生物科学专业,将华大基因西南数字化健康中心作为我校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实习、实训、实践提供平台和场所。与贵州省兴义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共建贵州省大学生工程实践中心,聘请5位工程技术人员与我校共建应用化学专业;与黔西南州绿缘动植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建贵州省兴仁金线兰产业化生产示范基地,共建应用生物科学专业,培养了100多名学生。
  2.2.2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建立常态化的专业分析及调研制度,深入分析行业企业所需的知识、能力及素质要求,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用行业、企业标准对接专业标准。建立学校“专业改革试验区”,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专业先行启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计划,按照试点先行、示范引领、分类推进、协同发展的工作要求,确定不同专业的产教融合形式,制定二级学院产教融合分类推进实施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2.3结合行业需求,优化专业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融产学研一体的课程衔接体系。学校以专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产业需求为依据,引进行业标准,研究制定适应职业要求的课程标准,做好课程体系调整和优化,进一步推进二级学院和行业、企业在课程设置、课程资源、课程内容等方面的对接,形成衔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产教融合的课程体系。
  (1) 积极推进课程设置模块化。在进行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整合优化课程体系,通过模块化的设置构成专业方向模块与区域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相吻合,为学生未来选择专业方向和就业方向提供可能。
  (2) 实施结合项目实践的课程教学。营造与项目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教学环境,在学校和行业、企业、学生和教师、企业专家之间建立直接联系,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如我校信息技术学院院与贵州易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贵州视动互联软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贵州尚城科技有限公司、贵州智库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贵州通用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共建了结合项目实践的多门课程教学,以公司技术人员和校内专业教师共同指导,组织学生深度参与公司项目的实施,进行协同培养。
  (3)实施学、赛、产相融合的实践教学,要求理工科实践教学环节不低于总学分的50%;构建“两个实验平台、三个层次、两个结合”实验教学体系;构建包含“见习、校内模拟试讲与实习”三大实习环节的师范生教育实习模式;构建第二课堂,以课程化、项目化、学分化为抓手,强化实践教学薄弱环节,建设“大学生课外实验素养提升工程”。
  (4)建设产业发展需求的短学时、微学分课程。二级学院与行业、企业共同对学生专业素质要求和能力结构进行分解,针对需要设置相应的、行业企业可实施的短学时、微学分课程,通过多个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短学时、微学分课程学习累积促进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提升。
  2.3 深化产教融合,建立“院企联合、双向互动”的协同育人平台。
  2.3.1建立一批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围绕产业链引进行业企业相关科研及生产基地,与行业企业共建专业建设的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如在致公党北京市朝阳区委、黔西南州委统战部的大力支持下,与北京中关村加一战略新兴产业人才发展中心签订校企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培养人才;与四川博导教育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办学协议 ,该协议的签署是为了更好地落实贵州省中华职教社、德国职业教育联盟、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四川博导教育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四方签署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内容,是贵州省中华职教社与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战略协议中的“推动省中华职教社社员单位、德国职业教育联盟战略合作伙伴--四川博导教育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与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联合举办新机制二级学院试点,通过试点推动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向应用型高校的发展。
  2.3.2共建就业与人才储备基地。通过以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为中心组织中短期就业和人才预备培训、参与企业顶岗实习、向合作企业考核推荐毕业生等,构建得到行业企业认可的人才提升平台。如与贵州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教育精准扶贫合作协议,在学生实习实训、学生创业就业、项目合作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同构建产教联盟创新体系,形成专业与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努力实现“校企合作、产学共赢”。学校的信息技术学院与贵州易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贵州视动互联软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贵州尚城科技有限公司、贵州智库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贵州通用科技有限公司共建就业与人才储备基地,进行协同育人,达到为公司储备人才的目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与富士康有限公司贵州分公司共建电子类就业与人才储备基地。应用生物科学专业与黔西南州绿缘动植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建就业与人才储备基地,吸纳了100多名学生。
  2.3.3联合开展技术研发与培训。依托产教融合对接平台,将企业真实研发项目引进实践实训课程,将项目实施变成企业课程内容。学院与企业联合申报课题,鼓励教师承担企业技术开发项目,形成一批科技成果,并将这些成果转换成教学资源。如我校应用化学专业与贵州兴化化工有限公司共建省级大学生工程实践中心,贵州省通用公司与学校共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同时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建设了85个实践基地。
  2.4 加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
  健全人才双向流动机制,优化“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结构,完善“双师双能型”教师标准。有计划选送教师到地方、行业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引进行业公认专才,聘请企业优秀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产业教授作为专业建设带头人、担任专兼职教师,顶岗进入教学岗位,全面参与二级学院教学、科研和学生管理。
  2.5 建立科学完备的质量保障体系。
  2.5.1完善合作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由二级学院党政领导牵头,专业负责人具体负责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加强对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工作的组织领导;同时组建由学校、合作企事业单位、行业相关部门组成的领导协调小组共同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项目建设工作。
  2.5.2加大对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项目建设的经费支持。建立与项目建设需求相适应的的经费保障制度,优化调整经费支出结构,向试点专业在实施课程教学改革、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和“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结构调整等方面取得成效的给予政策和经费倾斜。
  2.5.3完善校内评价制度,引入行业企业督导评估机制。在企业实施的教学活动,采用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办法制定评价标准。积极开展行业企业评估,强化对专业和产业的结合程度、实验实训实习水平与专业教育的符合程度、“双师双能型”教师团队的比重和质量、产教融合的广度和深度等方面的考察。制定学校产教融合培养人才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开展产教融合运行情况内部和外部质量评估,实施学院产教融合质量年度报告制。
  2.5.4学校构建了由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和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等4 个子体系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3. 结语
  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引进行业企业标准,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育人,有效开阔了学生视野和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学习,系统的训练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将所学专业的核心知识快速运用到行业企业的岗位中。近三年,本科生获省级以上创新创业训练计划150多项,省级学科竞赛三等奖以上的有3000多人次,较好的达到了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学生就业能力不断得到提升,拓展了就业渠道,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学校委托第三方评价机构—麦可思对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就业率在95%以上,就业吻合度90%以上。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学校毕业生综合素质较高、动手实践能力强、具有较好的团队协作和敬业精神、职业适应能力强,对学校毕业生满意率为95%,创新人才培养效果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社会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行业企业发展的日新月异,要求高校要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实践与改革,培养更多的适应行业企业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也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积极探索的发展之路。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第一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研修班学员、贵州省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副院长)
  参考文献:
  [1] 李军, 蔡可键, 温小栋. 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学刊, 2017,13:60-62.
  [2] 徐理勤, 顾建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条件探讨 [J].高教探索, 2007, 2:57-60.
■相关链接  
站内资讯搜索:  
焦 点 事 件 人 物 评 谈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最新快讯
·广西柳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省教育厅要求培训机构教育…
·石家庄市教育局公布第三批…
·玉溪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办法…
·伊州区多举措助力大学生就…
·大学生就业容易了,教育部…
·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印发…
·“职教高考”将建立,中职…
·教育厅新规之下,高考难上…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