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以及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两所高校的校长出席发布会。 南方日报记者 王良珏 摄
全国两会召开在即,作为民生热点的教育话题备受关注。
3月1日上午,国家教育部专门召开“介绍广东省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关情况”的新闻发布会,广东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以及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两所高校的校长分别就广东建设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理工科大学荐经验、说成效。这是教育部近年系列专题发布会中的首个广东专场。
南方日报记者受邀赴北京采访获悉,我省将建立高水平大学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引入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参与高水平大学建设绩效评价工作。对于与既定建设目标差距巨大的高校和项目,不仅要取消建设资格,还将从学校其他财政投入中核减经费并予以问责。
省委书记“点题”
7所高校入重点建设名单
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提出,广东要当好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广东虽是教育大省,但不是教育强省,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数量少、科研力量不足,是制约创新能力的突出短板。”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王创在发布会上道出了广东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动因。
2014年4月,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在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调研时指出,今后广东高等教育要围绕提高办学质量和教育水平,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翌年4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意见》,正式拉开广东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序幕。
经过两个多月严格择优遴选,广东省委、省政府批准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7所高校作为高水平大学整体建设高校;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海洋大学、汕头大学、广州大学、广州医科大学、深圳大学等7所高校的18个学科作为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正当各校的建设工作进行得如火如荼之时,2016年1月开始实施的广东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计划再次吸引全社会的目光。
据悉,列入首批建设的高水平理工科大学有5所高校,包括已列入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以及对科技创新有迫切需求且经济较为发达的深圳、佛山、东莞市所属的南方科技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东莞理工学院。
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探索出台系列新办法
“从省的层面,高水平大学建设专项经费、生均提标经费以及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专项资金各投入50亿元,合共投入150亿元。”王创透露。这样的“大手笔”如何用精用准?
王创介绍,在建设之初,广东开展了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论证工作。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5所参建高校和18个项目面向全国邀请“985工程”大学校长、院士、“千人计划”、长江学者、政府部门领导以及行业企业负责人共计200余名专家,对学校建设规划、改革方案和各学科项目建设方案逐一进行论证;各重点建设高校和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更签订了《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管理责任书》。
建设高水平大学,除了要花钱,更要为高校“松绑”,破除高水平大学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作为改革先行地的广东,探索出台了系列新办法:如实施省属重点建设高等学校自行采购试点,较好地解决了高校科研仪器采购周期长、程序繁杂的问题;推出创新高校科研组织管理形式、激发高校科研活力、创新高校科研活力、创新高校科研评价考核机制等措施。
引人瞩目的是,广东还在全国率先推出《高水平大学建设人事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在5所高校试水下放岗位设置权、下放公开招聘权、下放职称评审权、下放薪酬分配权、下放人员调配权,完善人员考核晋升退出机制、服务保障机制等。这意味着,高校将可自评职称、自定薪酬,并逐步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