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
国际知名教育家彭建华再获荣誉博士学位
|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2007-7-23 11:30:00 |
|

加拿大汤姆逊大学副校长Roger BarnsLey先生和副校长兼国际交流部主任Cyndi McLeob女士向彭建华颁发荣誉博士学位 | 2007年7月17日,国际知名教育家、被誉为中外合作办学第一人的北京中加学校、深圳南山中加学校、深圳国际学校、北京加拿大国际学校董事长彭建华博士一行来到上海,在这里他获得了他的第二个博士学位。
在首届中加合作SIT—TRU毕业典礼上,加拿大汤姆逊大学副校长Roger BarnsLey先生宣布授予彭建华本校最高学位法学荣誉博士学位。汤姆逊大学副校长兼国际交流部主任Cyndi McLeob女士在典礼上是这样介绍彭建华的:彭建华博士于1951年生于香港。完成中小学学习后,于1968年选择了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计算机工程专业学习。1995年移民加拿大。彭建华博士一直致力于中加两国的合作与交流,他最早向中国引进了国际合作关系的服装业和保险企业,另外,还向中国引进了先进的长途运输高压汽油的技术等。特别是在中国教育的国际化方面的贡献,1996年他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中加合作学校——北京中加学校,这也是中国政府批准的第一家中外合作办学的学校,随后他又创办深圳南山中加学校、北京加拿大国际学校。使成千上万的学生接受到了中西合璧的国际教育。基于他对中国教育国际化的贡献,以及对中加两国教育合作与教育交流方面的贡献,加拿大汤姆逊大学把其最高荣誉——法学荣誉博士学位授予彭建华博士。
彭建华博士此行上海的另一个目的就是要在上海闵行地区建一所占地4.1万平方米的上海中加国际学校,计划投资逾亿元,这也将是目前他在中国最大的中加教育合作项目,本月底签约。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彭建华博士谈起了他最初办学的缘起,他说,当时为了提高公司管理者素质,他们在自己的中国公司里专门设置了培训部,邀请国际专家对公司内中层管理人才进行培训,效果显著,渐渐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彭建华意识到企业要发展,离不开人才,一个国家要发展更离不开人才。当时的中国就迫切需要一大批既掌握流利外语又具相关专业的复合型人才。而人才的储备和积聚又离不开教育,要改变中国落后的现状,必须把中国的教育搞好,第一步就要从基础教育入手。从那时起,他就产生了结合中国固有的教育优势,取法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创办一所有特色的中外合作学校。现在看来,彭建华当时的眼光是敏锐而深远的。
1994年,随加拿大总理克雷蒂安访问中国时,彭建华提出了创办学校的想法,得到的李鹏总理的支持,也得到教育部的支持。1995年随着对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的出台,中加学校的筹备工作也就开始了。
但是,在当时的环境,提出这种办学理念还有些为时过早。当彭建华在中国准备将中西方的办学理念相结合而创造出一种新的高中模式时,没有多少人能够接受他的理念,因为人们更看重的是中国的高考。但彭彭建华没有放弃,他一直为此努力。他相信,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迟早会引起教育体制的改革。就在彭建华筹办学校举步唯艰的时侯,在首都机场他巧遇了一位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的朋友,正是这次他乡遇故知,一下子就奠定了彭建华和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的合作。
1997年,在中加两国有关政府部门的推动下,经过多方筹备,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与加拿大纽宾士域省教育部和加拿大加皇国际投资集团——在保证中国原有教育特色的基础上,引进加拿大先进的教育方法,建立了北京中加学校。当年3月,彭建华在北京的人民大会堂的成立典礼上宣布中国第一所中外合作的北京中加学校成立。它开设中加两国的高中和高中后课程,颁发中加两国学历证书。
同年9月,中加学校第一个年级开学,共招国内外学生230名。同年11月,当时的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加拿大出席APEC会议,彭建华先生有幸成为拜会江主席的唯一一名加拿大华人。彭先生与江主席谈到中国教育体系国际化的重要性。江主席表现了对中加两国的教育领域合作的关注,鼓励彭先生把北京中加学校办成合作办学的典范。
|
|
■相关链接
|
 |
|
|
|
|
 |
热门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