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7日,赤峰市首届基础教育学习共同体建设高峰论坛历时3天,圆满结束。
当下,“圆满”这个词因屡被使用,而使读者不再遇之惊喜和“刺激”。但此次论坛堪称真正“圆满”,生成远大于设计。主会场700多人自始至终认真倾听,23个分会场座无虚席,几乎所有的空间被听课教师占满。
在赤峰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通过这次活动,赤峰市全面启动了基础教育“一个都不能少”学习共同体建设行动。
赤峰市分管教育的副市长生效友在启动仪式上说:“一个都不能少,这句话最素朴也最直白,它意味着我们不歧视、不放弃每一个孩子,意味着我们去成全和善待每一个生命,意味着我们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坚信他终其一生要完成的,不是考试成绩,而是自己幸福而丰富的人生,意味着每一个孩子都是目的,不是为学校为教师为家庭赢得某种世俗荣光的工具……学习共同体建设,致力于保障每一个孩子高品质的学习权,旗帜鲜明地倡导‘倾听儿童声音,回归教育本真’‘坚持研究立场,师生共同创造’‘让管理指向课堂,让课堂改变学校’,坚持不懈地追求‘构建彼此倾听的关系,让学习真实发生’,正是通向教育公平与质量的一条光明和希望之路。”
赤峰市教育局局长赵志刚在会上明确指出,实施学习共同体建设,办“一个都不能少”的真教育,将成为全市教育永恒的价值追求。
如果以这次启动为坐标,来描述赤峰市“一个都不能少”学习共同体建设的行动历程,呈现的可能是这样一条艰难探索缓慢行进的路线。
追问:从一本书一个人出发的求真之旅
一场将在全市进行的深度教育变革,生于求真之心,起于毫末之举,方兴未艾。
2014年,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研究能力,赤峰市教育局开始倡导教师践行“读书—实践—写作”的教育生活方式,以教育实践为核心,读好三类书——学科经典、教育经典和人文经典,同时进行反思性写作。佐藤学先生的《静悄悄的革命》随着教师阅读书目的研制,静悄悄地进入了赤峰教育人的阅读视野,“学习共同体”作为一个新鲜的词汇和美好的愿景,得到了追求教育变革的赤峰教育人的极大关注。
随即,佐藤学《教师花传书》译者、率先在上海进行学习共同体实践的陈静静博士,引起了赤峰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科长刘学民的注意。
很快,刘学民辗转联系到了陈静静博士。赤峰的学习共同体建设从理论走向实践,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2017年暑期,应陈静静博士邀请,刘学民带着四位高中校长和五位高中教师一起到上海世博家园实验小学学习。在那里,他们看到的课堂样态,让每个人都眼前一亮——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真实发生,教师在倾听学生,学生在倾听同伴;经历的课例研究,第一次把课堂观察的视角转向学生的学习,把课例研讨的视角转向反思自我。
彼时,赤峰自2014年实施的“高中带动战略”极大推动了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全市教育整体质量稳步提高。然而,成绩的取得并没有冲昏赤峰教育人的头脑。相反,在深度调研之后,结果在教育内部引起了深刻反思:学校教育存在的虚假学习、虚假教研、虚假管理问题,正在吞噬并消磨教师的研究热情和学生的学习能力,靠“时间+汗水”得来的成绩,靠清北率撑起来的高峰,不仅是反教育的,甚至是反生命的。坚持面向全体,办好每所学校,育好每名学生,从理论上讲是教育的底线,实践却告诉我们,它更是教育的巅峰。赤峰教育要谋求真正的发展,必须先回答:如何保障每一个孩子的学习权?
当变革之旅被学习共同体建设的愿景照亮,巨大的冲击力激活了每个人内在的生命创造力。此次一行10人回赤峰之后,不约而同地开始了行动。尤其是赤峰红旗中学校长薛鹏志,2017年秋季就在学校新高一开始了覆盖全年级的学习共同体建设行动。紧接着,其他学校也陆续开启行动。2017年年底,克什克腾旗教育局局长于福奎带队前往上海学习。当时,克什克腾旗的中考成绩连续三年全市第一。出于同样的教育忧虑,他们率先开始了全教育系统的学习共同体建设,缓慢而坚定。
在深度参与县域、学校学习共同体建设行动中,市教育局开始规划并起草《赤峰市学习共同体建设行动方案》。
领航:从几所学校一个旗县出发的探索之旅
2018年12月,学习共同体高峰论坛上,全国学习共同体研究院成立,赤峰市加入分院。
这一年,“学习共同体”一词被赤峰市更多的学校和教师熟知,学习共同体的课堂样貌、教研范式和学校整体变革形式,从旁观示范到本土教师的躬身实践,如同石子在水中激起的波纹,逐渐荡漾和扩大开去。
克什克腾旗教育系统确定了领航学校和领航教师,从理论学习到课例研究,大张旗鼓又步步扎实,开始了学习共同体建设的艰难探索。难题接踵而来:如何设计挑战性问题?课堂慢下来课时不够怎么办?学生急于发表不善于倾听怎么办?小组学习如何保证弱势学生的发表?教师如何实现对学科深刻的理解……
难题,没有困住改革的脚步,更动摇不了变革的信心。市教育局的研究团队一次次跟一线教师一起研究,一起探索,彼此鼓励。只要方向是对的,前进一寸,就是前进一大步。习惯了从教的逻辑出发的教学,习惯了看似省事安全实则问题重重的教,要转变为从学的逻辑出发的课堂,走向让学习真实发生的课堂,对教师来说是颠覆性的挑战。只有足够勇敢、真心理解的教师,才有勇气接受挑战。变革,首先是自己与自己的较量,克什克腾旗教育人经受住了这样的考验。在探索中,行动方案逐渐成形。
2019年初,林西县教育系统学习共同体建设全面启动。两个县域的领航行动,大大增强了全市教育变革的信心。与此同时,其他旗县区的学校也开始了自觉的探索。
首批学习共同体建设实验区、领航学校的自觉行动和努力实践,不仅让我们对前行充满了信心和力量,也让全市教育人不断增进对学习共同体的理解,更让上级主管部门看到了其中真正的价值追求。这场始于教育行政引领、行动于民间自觉的教育变革,最终在价值认同上达成了共识。赤峰市基础教育“一个都不能少”的学习共同体建设,经历了近5年从知到行、从行到知的相遇与对话后,渐渐变成了自觉的价值追求。
由此,也就迎来了本文开篇的一幕:2019年8月17日,全市基础教育“一个都不能少”学习共同体建设行动的启动。
当天的论坛还有三大行动:一是研制、发布并解读了《赤峰市基础教育“一个都不能少”学习共同体建设行动经棚宣言》,宣告了“12个必须”,即:必须直面教育的核心问题;必须去除教育的功利心;必须办面向每一个学生的教育;必须办面向每一位教师的教育;必须把每一所学校、每一个班级建设成为“学习共同体”;必须让教学变成协同研究;必须让学习变成探究和创造;必须重构学校课程;必须让课堂改革成为教育管理的逻辑起点和工作重心;必须重建学校治理体系;必须让评价变成欣赏和帮助;必须走向教育行动研究。
宣言,意味着在公共的、公开的场合对所要发布的内容做最庄严、最郑重的宣告。这是对全市学习共同体建设行动的背景、面临的形势和挑战、基于的问题和原因、具体行动方略和主要内容,做了最简约、最精炼的概括和表达。《宣言》的启蒙性、学术性等得到了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张华等专家的指导和认可,其实践性、可行性得到了全体与会人员的肯定和接受。《宣言》的发布标志着赤峰市“建设学习共同体,办‘一个都不能少’的真教育”行动正式开启,标志着赤峰市基础教育人走向了新的认识高度和实践深度。这是从工具理性走向价值理性、从主客二元论走向关系哲学的重大转变。
二是研制并讨论通过了《实施“一体两翼三评价”,建设学习共同体内蒙古赤峰市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阐释了“行动背景”,明确了赤峰市探索“实施‘一体两翼三评价’、建设学习共同体”的学校内涵整体发展策略,是基于对教育历史、现实根本问题和未来新发展趋势的深度把握做出的审慎选择;制定了“行动战略”,建构了“行动模型”,选取课堂、课程、教师成长、校本教研、管理、班集体建设、评价等七个关键要素,进行“一体两翼三评价”和“学习共同体”的系统架构,形成学校和区域的改革逻辑。“一体两翼三评价”中的“一体”,即以课堂转型为核心,实施课程教学改革,保障每个孩子平等的高品质学习;“两翼”,一是学校(班级)管理方式转型,二是教师成长方式转型;“三评价”,即改进对学校评价、改进对教师评价、改进对学生评价。《方案》还提出了具体工作任务,即开展“六项行动”,追求“六个转变”:改变“传递式”课堂,追求“让教学变成协同研究”的研究性教学新范式;改变“教教材”的传统课程观,追求“创生性课程领导”的育人新模式,重构课程,推进单元型、主题型、项目型课程建设,推进学科课程、跨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建构每个学校、每位教师自己的课程体系;改进学校、班级控制式管理结构,追求体现民主型、研究型、创造型文化的学校、班级治理新体系;改变“观摩—评价—建议”的听评课范式,建立“观察—描述—反思—改进”的校本教研新方式;改变教师不实践、不读书、不反思的工作状态,建立校长、教师“读书-实践-写作”教育生活方式,追求“让每位教师成为反思性实践家”的教师成长新路径;改进学校内外部评价体系,追求“让评价变成欣赏和帮助”的教育新境界。
三是确定了学习共同体实验区克什克腾旗和林西县,领航学校从小学到高中11所,其中包含一个乡村小规模寄宿制学校发展联盟(3所学校)。
全市基础教育“一个都不能少”学习共同体建设行动的启动,吹响了赤峰基础教育再出发的号角。这次启动意味着,启动了对教育、教学、学习、教研、管理、评价等元概念的重新追问和确认,启动了中国基础教育的本土化变革,启动了行动研究和问题解决的教育生活新方式,启动了率先改变自我的文化自觉,启动了每个教育人的生命创造,启动了对真善美的守护和追求,启动了领航学校、学科、教师的行动探索,启动了教育行政领导者的决心和意志。
行动:从教育腹地课堂出发的生态重构之旅
2019年8月至今,赤峰学习共同体建设走向了行动研究的深处。经历了最初的学习模仿和探索,我们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独特的路。
具体来说,一是发布了《赤峰市基础教育创新发展行动纲要(2020-2025年)》,直面基础教育纷繁的事实,提出并部署了互动互生的“十项行动”。这是基于2019年全国、全区教育大会和基础教育大会精神,赤峰市基础教育从自身实际出发做出的系统性回答,是赤峰市基础教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再定位、再出发的价值追求和行动设计。
二是“‘基于学生深度学习的教育生态重构’区域行动研究”申报成为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学生深度学习的教育生态重构”子课题。
三是赤峰市教育局“一个都不能少”学习共同体创新人才团队,被市委组织部评为“玉龙英才”工程赤峰市产业创新人才团队。
不过,学习共同体建设的实践者,更加看重和津津乐道的,是行动研究中不断的集体创造,不断的自我发现,不断的理解并走向教育深处,以及更重要的——同行队伍的不断壮大。也许,下面叙述的每一个创造,才是对标志性成果最好的诠释。
创造一:不断实现从课例研究走向区域教育生态重构。
赤峰学习共同体建设最大的一个亮点,就是教育局局长亲自主导,亲自指导,亲自推动。教育内涵发展,由教育局一把手主持并亲自操作,这在过去是很少见的。从克什克腾旗教育局局长于福奎,到林西县教育局局长梁晓东,再到敖汉旗教育局局长葛学文,局长的参与,让学习共同体建设从课例研究走向区域教育生态重构变成了现实。行动研究的参与者,从教育局局长到教育局基础教育股、教研室全体人员,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后备干部,领航教师,覆盖了县域教育所有关键人物,呈现出集教育行政、教研、学校(幼儿园)、教师于一体的人员组成生态,塑造了一种富有意义互为作用的关系圈,为学习共同体建设提供了联合行动的可能性。
创造二:虽是行政启动,依然是自觉行动。随着学习共同体建设行动的深入,发展呈现出全面启动次第深入的样态。
全市逐渐进入行动研究的,从区域看,有克什克腾旗、林西县、巴林左旗、敖汉旗、阿鲁科尔沁旗等;从学校看,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到高中,一大批学校、幼儿园在校长、园长的带领下,自觉进入实质性行动研究阶段。依据学段和本园本校实际,从个例研究、重启家访、学科理解、课例研究、教研范式等多个方向,开始富有本土特点的行动研究,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幼儿园和学校。一大批教师自觉阅读,主动实践,积极反思写作,成为学习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力量。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启动了学习共同体建设行动,但市教育局从来都不曾强制各地各校必须参加。正如刘学民所说:“学习共同体是行动之‘名’,是我们的教育哲学,是我们的存在之家。要通过我们的行动,使之实至名归。你可以不叫这个名,但你的行动要体现教育的核心价值和深层本质。”在责任和使命的驱动下,学习共同体建设行动成为所有行动者的理性和主动选择。
创造三:研发系列课程,用对话开启对话的教育。
为深入推动学习共同体建设行动,积极开发了与基层对话的系列课程。课程内容具有极强的问题意识和反思意识,直面基础教育根本问题、核心问题,结合教育典型现象,做深入的学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解决方案,包括教育哲学、基本思路、行动策略。这些课程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所谓“讲座”,而是深嵌于行动研究过程中的理念厘清,思维矫正,问题解决,行动指导,它们更多产生于行动研究的困惑、问题,是在行动研究中自然生长出来的,因而极具对话性、解释性、实践性。
比如,对于行动整体构建的诠释性课程:《赤峰市“一个都不能少”学习共同体建设行动宣言》及解读,《实施“一体两翼三评价”建设学习共同体内蒙古赤峰市行动方案》及解读,《赤峰市基础教育创新发展行动纲要(2020-2025年)》解读等。
比如,对于行动背后理念逻辑的追问性课程: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走向学习共同体建设行动的深度对话——为了每个人的生命创造等。
比如,针对实践过程中问题解决的实践性课程:走向基于问题解决的行动创造——深理解、深行动、深反思,成长的限度——基于教师写作的思考,走向学科理解:教学有法——从不同体裁出发的行动研究,重建教育研究的逻辑——构建“观察—描述—反思—改进”的校本教研新范式等。
比如,针对课例研究即时反思的对话性课程:如何让学习真实发生——兼谈文体意识的意义,真实问题开启真实学习——由《背影》兼谈散文教学;让学习变成探究和创造——从《春酒》到学共课堂等。
创造四:从行到知、知行合一、以实践(创造)为中心的活动模式。
每一次区域活动,都采取从“行”到“知”的顺序,让行动落地,实现不同层面的不同理解:从课例研究的“完整历程”走向学科理解;从研究方法的“不断习练”走向学生理解;从教学关系的“多重对话”走向教育理解;从现场问题的“即时回应”走向学习共同体的持续理解。
从活动过程看,预设的内容加上即兴的问题反馈,使活动始终处于动态的生成中:备课与课堂相互呼应,课例观察培训与课例观察研讨相互呼应,课堂与对话相互呼应,课例研讨与讲座相互呼应,学生访谈与教师观察相互呼应,形成了彼此解释相互说明的关系互动,更加贴近每一个教育人。
在这样的活动中,践行“一切教育改革的逻辑起点是课堂”,践行“倾听和对话”,践行“行动研究”,践行“协同研究的课堂”,践行“集体备课”“学科理解”,践行“观察—描述—反思—改进”的新教研范式,践行“读书—实践—写作”三位一体的教育生活方式。
最重要的是,在这样的活动中,实践着对教育生态的重构:从课堂、课程、校本教研,到学校管理等,以教育的腹地课堂为圆心的几个同心圆内外互动,协同创生;实践着从行到知、以行为主的模式创新——兼顾教育本质和学科本质,诠释课程的本质和内涵,不断走向学科理解、课堂理解、教育理解;实践着有价值的研究样例,在多维互动、不同模块互动中实现思想的创生;实践着倾听对话关系的建构,在真实的问题解决中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不断倾听、对话,不断产生自己的思想和理解。
在近三年学习共同体行动研究的过程中,也许没有什么能比教师走上行动研究之路更具活力和希望的了。仅从2019年至今,学习共同体领航教师已经在国家级、省级教育报刊发表文章近40篇,在“深度学习共同体”“赤峰学习共同体”等公众号发表文章200余篇,在其他自媒体发表文章数百篇。仅实验区克什克腾旗就编辑教师反思文集9部,收录教师文章200余篇。
一篇又一篇文章,是教师在深度实践中的觉醒和反思,更是彼此遇见和点燃的深深欢喜。是的,当我们意识到正在创造未来的时候,内心的感觉是惊天动地的。不是为自己,而是为那个可以预见的赤峰教育的美好未来。
(作者丛智芳,系国家级骨干教师、内蒙古自治区首批中小学学科带头人)(《中国民族教育》杂志2020年第12期)
作者:丛智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