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传玺,1927年出生于山东日照,1956年考入北大攻读历史系副博士研究生,师从翦伯赞,后留校担任翦伯赞助手。张传玺在北大历史系任教多年,亲历了工农兵学员上北大和高考恢复后北大历史系教学、招生所发生的变化。
新教材“革命”为主
●所谓“四史”,首先是“农民斗争史”,中国历史从古到今不学,只学古代的农民斗争,比如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
我1956年从青岛考取了北大历史系的副博士研究生,成为翦伯赞的弟子。在四年的研究生生涯中,运动很多。1961年1月,我毕业后留校担任了翦伯赞的助手。“文革”开始后,翦伯赞被打倒,一段时间,我也天天写检查。
1968年夏,军宣队和工宣队进驻北大。北大历史系的教师队伍被分成两支:一支到江西新建县鲤鱼洲去劳动锻炼,建立农场。另外一支留在校内搞“斗批改”,我参加了《新老沙皇侵华史》的编写工作。1969年冬,林彪的一号命令下来,军宣队、工宣队带着我们和一部分学生被赶到了北京西部房山县霞云岭公社的深山老林中继续搞“斗批改”。当时,在校的大学生中,三年级以上的都已分配了,就剩下一二年级由宣传队和老师带着劳动。
快到阴历除夕了,忽然接到通知,要大家返校过春节。
我们虽然不知道是为什么,但是心里很高兴。回校之后,才听说要为1970年夏天招收工农兵大学生做准备。据说,工农兵学员是由各条战线推荐而来,是工农兵中的英模人物,他们在北大的学制为三年。
为了迎接第一批工农兵学员来校学习,春节刚过完,我们就在军宣队、工宣队的领导下开始了对旧北大历史系封资修的大批判,批判了一个多月以后,又由教师与同学志愿结合,研究新的“革命的”教学方案。我是中年教师,自然是教学骨干,也参加了这个工作。大家在一起大讨论,讨论了几个月,提出了十几个“革命”的方案。大体就是认为过去的教学方案和内容都是修正主义的,我们要找一条革命的路子。最终,大家统一到一个“最好”的方案:“一论四史”。一论就是马克思主义,这个不归历史系编,属于大课。历史系主要负责“四史”。所谓“四史”,首先是“农民斗争史”,中国历史从古到今不学,只学古代的农民斗争,比如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这就是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第二史为“反帝斗争史”。就是帝国主义怎么入侵,中国人民怎么斗争。第三,中共党史。第四,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世界史的整个体系都不要了,只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这样一个教学方案,得到了校级军、工宣队的赞赏,作为教改经验让历史系在全校介绍经验。领导指定了苏丹个人准备发言,老的有北大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原主任邵循正,他代表老教师,主要做自我批判,表示要“脱胎换骨”,我代表中年教师,李玉代表青年教师,主要讲“批”字当头,重新学习。方案一定,我们就开始编教材,每门课大约有30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