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明看着“陌生”的世界 ■本报记者 萧石逸 摄
|
晨报讯(记者甘晶)如今已经34岁的王明(化名)惧怕现代生活中的一切,包括声音、阳光甚至亲人……
当他无法承受正常社会交往后,父母在两座大山的夹缝处为其盖起了一间小土房,终年不见阳光,而他却自认“安全”地在里面生活了5年!
这一切“惧怕”要从他临近高考时的“临阵脱逃”说起———
优秀儿子 听到上课铃声就发抖
王明出生在本溪市桓仁县农村,从小老实内向,从不调皮捣蛋。
“别人孩子在外面扒泥巴,他却在家里看书,我当时特别骄傲,有这么个稳当的孩子……”父亲回忆说。
从小学习就好的王明在中考时,以全镇排名第二的成绩考入了桓仁县一所重点高中。
“离家远,小明住校,每天仍然刻苦学习,但那儿人才多,他的成绩在班上就只能排十来名……”父亲沉下了头,“孩子太要强了,他什么都要第一,又因为内向没有朋友,自己一个人憋着,可能就这么做病了……”
就在临近高考时,王明哭着给家里打来电话:“爸,我挺不了了……我听上课铃声就害怕,全身抖……”
王明的情绪一直无法稳定下来,学习成绩开始下降,就在高考前夕,王明做了“逃兵”回到了家里,准备来年复读重新再考!
然而,王明却由于害怕声音、情绪不稳定,自1992年休学后,在家一呆就是七年。
害怕一切 搬进深山“隐居”5年
1999年,王明的情况开始恶化,“就连听到外面的拖拉机声,他都会吓得往被窝里钻,不再和人交流,而且经常不停地洗手,一洗就是1个小时,他还说‘怕脏’……”父亲深深地叹了口气,“我糊涂啊,就是到了那个时候还没想到孩子是病了啊!”
为了不让儿子再受“折磨”,父亲在距家300米外的山脚下,为儿子用油毡纸盖了一间小房,儿子独自搬了进去,每天晚上没人时会偷偷回家找吃的,之后再回去。
可还没住一星期,王明就受不了过路的机动车车轮声,白天独自一人跑到大山里躲起来,晚上夜深人静时才回来……
于是,父亲又在距家4公里外,两山之间的谷地,为儿子建起了第二间小土房。“从那以后,我每天得走40分钟给他送吃的,每次过去都能看见他呆呆地坐在小黑屋里,警惕地看着窗外,”父亲擦了擦眼角的泪水,“就像只被吓着的小猫儿……”
“有那么两三个月时间,我没再见着小明,但我送去的东西都会被吃掉,等到再见他时,那简直不是人样了,头发长长的,胡子也长长的,整个脸都没了”,父亲皱起眉头,“后来我才知道,是砍柴的来过这里,他觉得危险,所以白天就躲到更深的山里……”
于是,父亲又盖了第三间土房,在更深的大山谷地,两边是苍天大树,盖住了整个小土房,终年不见阳光,“可小明喜欢……”
就这样,在无人打扰的深山里,没有交流、没有语言,王明独自生活了5年!
强行治病 车里遮帘耳朵塞棉花
2004年,王明病情再次恶化,父亲发现王明开始听不了一切响动,甚至包括清晨的鸟叫!
儿子曾两次自杀,并留下了遗嘱:活着太痛苦!父亲这时才意识到,儿子不是内向不愿与人交流,而是“得病了”!
于是,父亲强行将蓬头垢面的儿子从大山里拽了出来,怕光、怕人、怕声,让回到家的王明几近崩溃。父亲不得不雇来一辆轿车,将周围玻璃拉上了黑帘,同时还在王明的双耳里塞进了棉花,一路颤抖着将王明带到了解放军四六三医院。
神经外科医生为记者证明了当时王明被专车送来时的情况,并通过系统检查,发现王明得的是抑郁症!
经过药物治疗,王明病情有了好转,并从大山中搬回了家,然而,王明一天24小时,都要在四肢上套上塑料袋,拒绝接触任何他认为“脏”的东西!
3月27日,王明再次来到四六三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当父亲看到手术后的王明接受了住多人病房时,激动地流下了眼泪。
“你还认识自己吗?”当记者指着为其照相的数码相机问王明时,他睁大了眼睛,并小心地用手摸了摸屏幕,随即点了点头……
当记者问起他之前大山中的生活时,他默不作声,之后紧紧闭上了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