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倪明通讯员史剑)日前,广州“农民工业余学校”238名志愿老师坐进课堂,学习如何教农民工安全生产、维护权益。据统计,广州“农民工业余学校”自今年4月底推行以来,目前在全市已经开办了超过20所,全部都是扎根工地,保证工人学习方便。 预计今年底,全市该类学校将达到700至800所。
首批志愿老师,有的是行政干部,有的是建筑企业的项目经理、技术骨干,有的是建筑类职业院校的老师,对他们来说,当“农民工”的老师都是“大姑娘上轿——头一遭”。
而拿起课本学习,对农民工来说也是新鲜事。在广州会展中心二期工地的学校课室里,第一次离乡打工的小袁说,不是老师提醒,他甚至连下工地禁穿拖鞋都不懂。“以前以为下工地有力气就行,进了学校,才知道不懂知识,连自身安全都难保。”
工地指挥部指挥长、市建集团副总经理杨粤黔表示,所有课程都对工人免费。
农民工基本素质是“老大难”
市建委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广州工地工人总数超过40万,在建工地总数超过2000个,不少工地都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阶段工期结束,工人会离开工地另觅工作。如此下来,不少工人的基本素质就成了“老大难”。如果说工作技能还有各种证书“把关”,安全知识、文明施工、维权意识却往往“没王管”。绝大多数工地事故,都是由于工人缺乏安全知识而造成的;而不少工人被包工头拖欠工资,当了“杨白劳”后,也只是期望“跳楼秀”,由于不懂在工作前签订个人劳动合同,甚至打官司都“告不进”。
为了培养工人自我保护能力,提高工人素质,从今年4月底开始,广州市建委、精神文明办、劳保局等9个部门联合发文,要求各工地创建“农民工业余学校”。据统计,目前在全市已经开办了超过20所“农民工业余学校”。今年8月1日以前,市属一级以上企业、各区开展试点;今年底以前,市区内工程造价超过3000万元、县级市范围内工程造价超过1500万元的在建项目,全部必须建校,达不到规模的工地,可在总校集中培训。预计今年底,全市该类学校将达到700至800所。上课可利用雨天或工余时间,根据工程进度和农民工实际需要讲授,尽量做到通俗生动,使农民工上课“坐得住、听得进、记得住、用得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