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动全国的广东肇庆“5·5”特大抢劫杀人案在警方的全力侦破下落下帷幕,但事件本身的恶劣性,震憾性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反思。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动机是什么?家庭环境、教育制度、社会环境又存在怎样的缺失?昨日,时报记者连线全国知名专家,对事件背后的社会因素进行深入分析。
尊重他人生命教育缺失
青少年犯罪与少年司法研究中心主任、最高人民检察院预防职务犯罪厅专家组成员、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皮艺军,首先分析了事件的起因。他认为从“5·5”特大抢劫杀人案案件本身看,两个凶手都是21~22岁的青少年,青少年犯罪有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没有能力、没有办法预测动机、预测后果”,在这起案件中,这两个凶手正是如此。 他们的本来可能并不想杀人,只是为了赚取钱财,但后来事件暴露了,“偷钱变成了抢钱,抢钱变成了杀人!”
这件事情反映的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现代基本教育的缺失。“生命死亡的教育”、“尊重他人生命的教育”是如今的学校教育十分缺失的东西。这种教育,不仅仅是法律条文的教育(法律只是起到震慑作用),而是社会价值观、道德底线的教育,这种道德底线的教育包括最基本的不应伤害别人的系统的教育;包括对万事万物要有同情心、不要贪婪、不要情绪冲动为所欲为等等诸多方面。但事实呢?我们的小学、中学、大学的教育在这方面都远远不足。相反,我们更多的是进行一种“认为土匪也是好的”“英雄”主义的教育,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三好学生不等于好孩子
事件反映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唯分数论”的教育体制,认为“分数高就是好学生”。像这个案子中,凶手是“三好学生”,人们就认为他是“好孩子”,但结果呢,“好孩子”也会心理扭曲,这个案子就是活生生的见证。因此,“成绩优异不代表心灵健康”。学校、家人应该引起警惕。我们应该反思仅仅灌输数理化的“学习机器”似的教育,应该注重人文素质的教育。
再有就是现在的独生子女的家庭培养问题。众星捧月的结果是培养了一批“自私、贪婪、不孝顺”的子女,“一群人养着一个人,他们怎么孝顺?他们根本没有必要,也没有机会孝顺。”
皮艺军最终指出,从这件案件可以看出,如今致力改善青少年的生存、教育土壤是何等重要。青少年犯罪首先是国家的责任、其次是社会的责任、家庭的责任,最后才是孩子本身的责任。
社会问题导致惨剧发生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研究中心教授陈实首先指出,“5·5”特大抢劫杀人案中如此凶残的两个“狼崽子”的行为,并不具有普遍性,是“坏事情中的一个个案”。他认为出现这样恶劣的情况,首先是社会问题。社会对“吸毒、传销”等恶性事件过于“宽容”,对这些社会因素的打击过于“平缓”,以致于让他们不断滋生,毒害着青少年。现代社会追求民主,但过多的民主反而给了社会“霉菌”助长的机会,这是“不可容忍”的社会因素,有关部门应该加大对这些毒瘤的打击力度。(记者 薛冰 实习生 梁健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