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三班的孙娜同学对于自己的班主任李红的评价是:她很细心,很有耐心,就像妈妈一样,以至于自己好几次竟下意识地称李老师为“妈”。
孙娜是一个贫困学生,数学原本不是太好,她找李老师讲解时总感到很紧张。可李老师却对孙娜呵护备至,经常利用课间和自习时间主动找她询问是否有需要解答的问题。有一段时间孙娜身体不好,李老师就抽时间到其家中探访,为她补习耽误的课程,帮她摆脱思想上的压力。孙娜终于康复了,数学成绩也突飞猛进。孙娜说,自己一直感到所处的这个学习空间就是一所最好的“爱心学校”。
初为人母的聂艳华是一位班主任老师,她说:“我特别喜欢孩子,而在我的眼里,每一个学生都是自己的孩子。”在聂艳华的班级里,有好几位同学因种种原因缺少母爱,譬如一位同学的父亲入狱、母亲患精神病,一位同学的父亲患精神病、母亲出走,一位同学的母亲失踪,聂艳华就默默地为这些同学承担起母亲的职责。她除了为这些同学义务补课外,更多的则是在生活上给予他们关爱,她的关爱让孩子们感动,而感动又成了孩子们不断取得进步的动力。
聂艳华说,有了爱心,教育方法就显得处处灵验。
让贫困学生沐浴在爱的阳光里
与创建“爱心学校”同步,这46所城区综合改革初中还着手成立爱心基金会,对生活困难的学生予以资助。作为这一举措的先行者,沈阳市第一四W中学的爱心基金会已运行3年,每年学校会出一部分钱,加上老师和学生的捐款作为基金会的基金。“学校里有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就启动基金进行资助。基金会最多的时候有1万余元,最少的时候也有6000元。”副校长姜涛说,爱心基金会在帮助贫困学生解决问题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据姜涛介绍,基于贫困学生在学生中占有很大比例,3年前学校便成立了爱心基金会,至今共投入4万余元帮助贫困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
九年二班徐明同学的父亲是残疾人,母亲下岗,生活非常困难,而他偏偏又患上过敏性紫癜病,身体上的痛苦和精神上的自卑,令他一蹶不振。他的班主任袁丽雅老师得知这一情况后,从家里拿来800元钱给他治病,还经常到他家里慰问、谈心,义务为他补课。学校闻讯后启动爱心基金予以救助。爱心是一种感召,班级同学自发地成立了多个爱心小组,轮流上门帮助他、关心他,不仅给他送去学习用品,甚至在冬天来临时把白菜土豆都送到他的家里。在学校、老师、同学的共同关爱下,徐明终于战胜病魔,重返校园。
采访中,袁老师说,尽自己所能帮助贫困学生,这不仅仅是因为孩子困难需要帮助,更重要的是要让他感受到爱的阳光,激励他对生活充满信心。
爱心基金会成为学校用爱心传承爱心的重要载体,将其延伸,学校还重点开展“感恩教育”,教育学生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身边的人和事,进行班级设立“感恩角”、召开“感恩教育”主题班会、寻找身边的感人事例等活动。一次,学校组织学生到乡村进行素质训练,有一名同学因为身体不适应晚上开始发烧,同班的张鹏同学将一条浸满冷水的毛巾放在他的额头上,每隔20分钟换一次,一直坚持到次日凌晨两点多钟,直到这名同学退烧了他才肯睡觉。这件事让老师们看到了学生蕴涵在心底的那份无私爱心,看到了学校所营造的爱的氛围对于学生健康成长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