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爱心学校”的一员,王景丽老师这两天正忙着制定一个计划,利用寒假为贫困学生义务补课。
老师为贫困学生、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义务补课,学校建立基金会资助有困难的学生。现在,这些帮助有困难学生的行动已开始在沈阳市46所城区综合改革初中实施,并将在全市中小学推广。
老师补课不收钱“倒找钱”
不久前,沈阳市“爱心学校”正式挂牌,46所城区综合改革初中协作体成员单位成为“爱心学校”基地,并向全市中小学发出帮助贫困学生的倡议。这46所初中过去均为整体条件较薄弱的学校,沈阳市曾于2003年和2005年分两批对这些学校进行了改造,使其硬件条件和师资水平有了大幅提高。之所以要在改革校率先推出此举,沈阳市教育局负责人解释说,改革校的共同薄弱处就是家长文化素质低、家庭经济收入低、对学生的期望值低;同时这些学校的学生家长失业率高、学生单亲率高、问题生比例也高,就此而言,这些学生更需要特殊的关爱。
这需要老师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怎样做呢?集思广益,大家想出两条道:一是发动老师为这些学生义务补课,责任量化到人,定期考评检查,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二是成立爱心基金会,重点帮助家庭贫困生、单亲家庭的孩子,各校校长担任基金会主席,老师们随时给这些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
沈阳市第一六六中学是创建“爱心学校”的发起者之一,校长张学春告诉记者,此前学校的许多老师一直在默默地为贫困学生义务补课,现在,他们已把老师个人为学生补课的行为推广到全校,招募自愿参加的老师组成志愿者小组,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利用业余时间为学生义务补课。采访中,这位从数学老师走上领导岗位的校长表示,作为“爱心学校”的一员,他正准备挤时间重操旧业,为贫困学生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义务补习数学。
据张学春介绍,在这所学校的558名在校生中,属家庭贫困的学生约占10%左右,老师们利用业余时间为这些学生义务补课已习以为常。而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老师们除义务补课外,还发动学生成立互助小组,让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与成绩差的学生结成对子。
“爱心老师”与“最忙的学生”
在沈阳市第一六六中学采访,九年二班郭奇生同学向记者说起自己学习上的进步,不住地称赞他的班主任王景丽是一位“爱心老师”。
郭奇生从小就和姥姥生活在一起,由于家境困难,学习成绩不好,他产生了自卑的心理,不写作业,上课发呆,念八年级时一度想辍学。但班主任王老师却不放弃他,找他谈话,为他义务补课,还总夸他是一个聪明、上进的孩子。
王老师是教数学的,由于郭奇生学习基础差,她就从头开始给补课,讲解数学题时,郭奇生听一遍没懂,她就再讲一遍,直到郭奇生弄懂学会为止。在王老师的带动下,其他的任课老师对郭奇生也是关爱有加。平素上课,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老师们在提问时常常有意叫郭奇生回答;上自习课时,老师们都争着找郭奇生为他补课,他成了班里“最忙的学生”。
渐渐地,郭奇生变了。王老师成了郭奇生最知心的朋友,遇事他总会找王老师给自己拿主意;课堂上,他注意听讲,有不懂的问题,就主动举手请老师讲解;他的学习成绩有了大幅飞跃,原来各科成绩没有及格的,现在则消灭了不及格。郭奇生说,老师们改变的不只是他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让他有了人生的目标和自信心。
(辽宁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