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涌在《论外国教育思潮的影响与中国现代教育的价值转型》中提出,西方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正以强劲势头涌入中国,对于促进中国教育由指令型课程范式向生成型、开放型、创新型课程范式的转换,具有显著的作用。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目标在于重塑课程主体、充分释放教学主体的灵性智慧和自由创新精神,使课程价值重心从学科内容本位转向个体生命本位。
后现代教育学鲜明主张“作为平等者中的首席,教师的作用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构建,从外在于学生情景转化为与这一情景共存。”
后现代教育学自然强调课程评价标准的动态性、模糊性和开放性,以消除传统评价标准的超精确和超稳定;而且,评价应是师生共同进行、相互作用的。
我们深切期待着中国教育能在本土化与后现代的交融中获得更好的生长态势,使长期受到指令型课程范式严重束缚的教学创造力获得充分释放的广阔的精神空间,进而引发人力资源开发工程的整体创新。(《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3月)(来源:光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