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硕士与法学硕士,从长远看,法硕教育是高层次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
法硕主要是培养应用型、实践型人才,理论深度有取,但有丰富的学科背景;法学硕士主要是培养学术型、理论型的人才,学科背景单一,但法学理论素养较高,两者各有其培养的侧重点。
以北京大学为例,法硕较之于法学硕士主要有如下一些不同:一是在费用上,02级法学硕士全部公费,每月还有补助,有公费医疗等;而法硕从02级起全部自费,无补助,无公费医疗,助学贷款每年最多6000元。二是在教学方式上,法学硕士分专业,有专门导师带;而法硕不分专业,没有专门导师带,仅最后毕业论文有专门导师指导。三是在考试方式上,法学硕士期末写论文或开卷考试;而法硕从02级起全部闭卷考试。四是在深造机会上,法学硕士有保送读直博的名额,而法硕无此先例,尽管两者都可考博。五是在授课上,法学硕士原拟小班上课,但是一般的好课也是人满为患;而法硕则一般是大班上课,人多影响讲课效果。总的来看,目前北京大学法学硕士较之于法硕有较多优待之处,但这仅仅是法律教育处于转型期的特殊现象,应逐步改变。
和全国其他院校一样,北京大学的法律硕士培养也处于探索阶段,不过法学院对法硕还相当重视,给法硕授课的教师也多是各学科的带头人。针对法硕学习的特点,课程讲授注重实务性、应用性、兼顾全面,突出重点。
从长远来看,法硕教育将日益成为高层次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法学硕士有其局限性,正如著名法学家北京大学的贺卫方教授指出:法学硕士制度设置的初衷是法律教育和学术人才的培养,它所预期的是学术法律人(academic lawyers),而不是实务法律人(practicing lawyers)。
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法学硕士在入学考试标准、专业划分、课程设置、导师以及毕业论文写作等各个环节上都是以学术为指向的。虽然近年来法学硕士招生人数越来越多,毕业生进入司法实务部门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但是,上述各个环节中的学术指向却没有发生根本变化。虽然许多人将来也要从事实务工作,但培养他们的目标却是学术的。于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就不得不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在某些环节上甚至左右摇摆,结果弄得非驴非马,不知所措。任何一个国家的法律教育都必须走向一种相对统一的模式,而不能够将所有的看起来良好的制度都同时吸纳到一国的教育体系中。对此,贺卫方教授等专家学者还建议在未来的一个不长的时间段里,逐步稳定或压缩法律本科生和法学硕士的招生规模,在10年左右的时间里,确立法硕教育在我国法律教育中的主渠道地位,从而理顺我国的法律教育体制和法律教育与法律职业之间的关系。
“极品”法硕的修炼诀窍:从我做起
对于我个人而言,北大法硕学习生活已经过了一个学期了,总的来说我对目前状态是相当满意的,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迎新会上朱苏力院长的话我记忆犹新:“我希望我们的研究生要努力学会自学以及与同学的交流……千万不要指望导师——哪怕是名师——会教给你什么成功的秘诀。真正的学习动力,值得研究的题目以及成功从来都来自自身,来自你对自身能力的发现,来自对自身恰当的社会定位;而导师在某种程度上只是一个辅助,最多也只是你走出校门时贴上的一个‘商标’。”诚如斯言,信哉!
北京大学作为综合性大学,其自由的学术传统和优越的学习环境让人真正有种如鱼在水的感觉,这是令我收获最大的。课堂上,我得以聆听朱苏力、陈兴良、贺卫方、周旺生、姜明安、陈瑞华等名师的教诲,由16位名教授联袂主讲的法学博士《法学前沿》课我也都坚持全部听完;各种名家的讲座也使人迅速充实起来。
诚然,目前法硕的培养机制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解决,但就个人的专业定位和发展方向来说,法硕有原来专业背景知识,把原来专业和法律结合起来,则如虎添翼,其工作优势是无可以拟的。无论是法硕还是法学硕士,接受教育只是一种手段,其最终目的是成功地解决实际问题;而成功所靠的绝不仅仅是知识和才华,还有机遇,更重要的是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法律职业教育的“拓荒牛”,法硕要做的事还很多,要走的路还很长。但瓜熟必然蒂落,水到自然渠成,只要坚持走好每一步,稳稳地前进,总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是那走得最远的人。(作者:北京大学法律硕士吴计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