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考研 >> 复习指导 >> 数学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数学 考卷分析·应试对策
来源:     2005-7-6 11:02:00
 
1.  1 分析的必要性
    为什么要分析已考过的试卷?不少考生甚至觉得刚考过的题肯定不会再考了考过试卷的必要性持怀疑态度,因此,我们先简单说一下分析的必要性.
    考试是一种心理测量,一份考卷好比一杆“秆”.比如您上集市买菜,总要先看看秤一样,您准备考研究生,就得先分析考卷,看看在考试内容、考试难度、考题份量、认知和能力层次等等在每份考卷中是如何体现的,模一摸考卷的底,然后再制订适合自己的应试策略,从而减少复习迎考的盲目性.

    在复习迎考中,有一个最大的“误区”,就是搞“题海”战术,不少人还特别喜欢练所谓“高新尖”的题,这样实在是太累了.这样的人大多数是考不好的,即使考好了,考完了把数学也忘完了,对于今后的发展,对于自身素质,毫无作用.陷入题海误区的考生,员主要原因就是对考研心中无底,生怕哪个题没练到,使自己考坏了.如果复习前,把过去的考卷作一些分析,看看自己离“考好”有多大差距,然后制订复习计划,就可以保持清醒的头脑,从容不迫,稳扎稳打地去复习迎考.

    分析好,大有益.我们不仅为读者作了8套试卷的分析,更重要的是要读者也学会本文介绍的简易分析方法,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针对性更强地去独立分析自己准备投考的那一类考卷、在分析考卷时,自然要做一下每道题,不但学会解那些题,更可以清醒地知道每个题的考试意图,自然地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1.2 数量分析
    为了作到“胸中有数”,我们用下面的表格,将考卷的一些特征数量化,通过一些致字的简单计算,就可以了解每套考卷的特点和各套考卷的共性.值得说明的是,我们这种分析不是考后的统计分析,考后的统计分折能评价试卷的“好与差”,主要提供考试管理人员、命题教师参考,当然,也可以提供考生参考.但那种分析要有足够的样本,以作到分析的客观性.我们的这种分析是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考生水平的估计而作出的.虽说主观,却能结合考生实际,来解释客观事实,读者如能将这种分析和相应的统计分折参照对比,就更完美了.

    先对数据各项目作个简单说明.

    各课程的章目是按考研大纲所列内容的次序排列的,我们将章名限制在四个字以内,有的章的内容不能用四个字概括则略写.现在把略写的章名用括号说明如下:

    函数极限(连续);(向量代数)空间解几;随机事件(相概串);随机变量(概串分布);二维(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其余的章目估计不会引起误会,就不作说明了.如大数定律一章自然也包含中心极限定律等等.读者如有不清楚的可参考“考研大纲”.

    认知层次一栏中的“简用”是指简单应用,表示能将有关知识在另一个新环境中进行应用;“应用”是指复杂应用,表示能将有关知识在两个以上新环境中进行应用.“期望”是指整卷的难度期望分,其计算方法见表1.5后面的难度分析.表格中的“分值”填写的是试题中各章内容在各个类别中所占的分数.

    1.3小结与预估

    上面8张统计表,把各套试卷的考试内容、考核的能力、认知层次及难度等,都数量化了.这些数据不但清楚地告诉我们近年来数学考研试卷的结构,而且,如果我们进一步分析这些数据,还可以获得更多的有益信息,预测数学考研题的走向,对准备未来的考试心中有数.下面是我们的简单小结与预估.

    1.考试内容
    各考卷最大共同点是内容覆盖面大.当然,总有些内容是年年都能考到的,也有些是偶尔考列的,比如高等数学中的近似计算至今没有考题;定积分在力学、物理学方面的应用,实际的极值问题,多元函数积分学中的求重心和转动惯量等方面的考题很少出现.1999年数学一、三、四均没有线性方程组的考题,而2000年均考到了!2000年数学一没考二次型的题,而数学三、四则没考矩阵…….
   
    2.数学能力
    计算题最多,而在1998年和2000年的试卷中,综合题的比例明显要高.从统计表上看,数学一的综合题题似乎不太多,但仔细分析,2000年数学一的一大特点是与多元积分学相关的题有4道,共23分之多.这些题用到一元微积分、空间解析几何、多元函数微积分及微分方程等多个知识点,本身便具有综合性.大多数综合题和应用题都要通过计算来完成,因此,强化计算基本功的训练是最量要的.下面我们来举2000年的两道试题为例. 

    因此,做客观题时,不但要基本功扎实,还要有灵活的、机智的方法.当然,作非客观题也要求灵活性.

    3.认知层次
2000年的考题在认知层次方面也开始有了属于“复杂应用”的高层次的题。 无论如何,考研题中还是考识记、理解和简单应用的题多一些,而理解类的占比例最大.

    4.难度分布
   中等程度的题占40%—60%,难题最多10分左右.所以,还是要强调基本功,要反复练习中等难度的题。

    5.总的印象
计算题、要求理解水平的题和中档难度的题.在每份试卷中均占一半左右的分效.因此,紧扣考试大纲,狠抓基本,提高解题枝巧,同时注意灵活性、综台性及应用意识的培养,定能在数学考研中取得理想成绩.
下一页>>     
■相关链接  
  • 2006考研英语复习规划与策略
  • 湖南:毁容考生欲整容誓圆大学梦
  • 数学 考卷分析·应试对策
  • 全国统考数学试题的分类 各类试题的适用专业
  • 英语考研高分复习法
  • 05年数学试题评价及06考生须注意问题
  • 2006年考研数学备考如何复习
  • 英语考研词汇:苦背不如巧背
  • 一个考数学满分的过来人的考研感受
  • 站内资讯搜索:  
    考 研 高 考 自 考 外 语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考试攻略
    考研“牛人”的备考之路
    热门推荐
    ·全国优秀培训机构
    ·中国教育网频道说明
    ·全国优秀教育机构推荐
    ·频道诚征兼职主管/主编
    ·职业、职称考试网络课程
    ·08年全国各地院校招生就业展
    ·08年全国各地院校招生计划展
    ·08年中国各地艺术院校推荐
    ·08中国**省十强中学评选展示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