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一、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条件:教材第1—7页。
1、时代条件:时代主题从战争和革命转换为和平与发展(注意记住两个依据);
新技术革命浪潮兴起深刻改变了世界面貌(注意在较量上的变化);
2、社建条件: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照搬了苏联模式);
总结苏联模式的特点和缺陷(备战型,高速、粗放、追求重工业、封闭、所有制单一、高度集中等);
3、改革条件: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步形成(记住起止时间和会议,实现了三大转变,提出了一个命题);
第二阶段,逐步展开并形成轮廓(记住起止时间和会议,获得三个理论成果,商品经济论、初级阶段论、特色论);
第三阶段,走向成熟,形成体系(记住起止时间和会议,获得四个理论成果,市场经济论、本质论、三个有利于、发展是硬道理)
记住邓小平理论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和国家的指导思想的时间和会议。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第10页。
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简要了解其中的根据。
三、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教材第12——13页。
一方面,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因为依据的是同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本内容源于马克思主义。
另一方面,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因为是从国情出发,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创新,将之推向新阶段。
四、邓小平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教材第15页,四个“新”。
五、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第18—19页。
党的旗帜就是党的指导思想,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中华民族振兴的精神支柱。
第一章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1、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含义:
毛泽东首先对“实事求是”做了马克思主义的解释。
实事求是的含义:第23页,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等讲演中做出。
解放思想的含义:第29页,邓小平做出。
2、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之间的关系:第29—30页,包括两个方面。
3、为什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1)既是邓小平理论的历史起点,又是邓小平理论的逻辑起点;
(2)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点和生命力所在;
(3)贯穿于邓小平理论体系。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重新恢复:
1、批判“两个凡是”,支持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及其重大意义:第27页;
2、发表两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92年南方谈话;要注意掌握两个宣言书各自起的不同作用。第28—29页
三、“三个有利于”标准:92年南巡时提出。
1、内容:第31页,
2、理解:第32页,一个重点突出;体现两个统一;具有内在联系性;有利于排除干扰。
3、“三个代表”是对“三个有利于”的直接继承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