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签署了三个合作协议。6月1日,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副校长尼尔?奎格利教授(Professor Neil Quigley)与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袁卫教授在北京签署了校际交流协议。该协议将扩大两校的教师互换和学生互换项目,开拓双方合作的其他领域。作为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指导的项目的一部分,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的讲师王淑红老师已经在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教授了一年多的中文。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希望今后把更多的教师和学生送到人民大学来。 新西兰大学与中国最著名大学之间的合作不断增加,而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之间的合作正是这方面最新的进展。6月23日,在梅西大学校长Judith Kinnear访问北京期间,他将代表梅西大学和北京大学签署合作协议。
新西兰科学家摘取国际自然科学桂冠
近日,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的保罗?卡拉汉(Professor Paul Callaghan)教授获得了世界自然科学最高荣誉奖之一,安培奖(Ampere Prize)。这是该奖项首次颁发给欧洲以外的科学家。
安培奖专门奖励在磁性共振研究方面有着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每两年颁发一次。卡拉汉教授是麦克?迪尔米德高级材料与纳米工艺研究中心(The MacDiarmid Institute for Advanced Materials and Nanotechnology)的主任,他获得的奖项是利用核磁共振的方法研究复合液体。
卡拉汉教授利用原子核来研究液体分子的组织、导向和运动。现在,他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被广泛地应用在材料科学方面,比如塑料,液晶,清洁剂甚至食品工业,同时也为医学磁共振成像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卡拉汉教授很高兴获得这个奖项,他说,这不仅是他个人的荣誉,也是和他一起工作的学生和年轻的科学家的荣誉,“在新西兰进行的科学研究能够被认可为欧洲学术界一流的水平,也是可喜可贺的。”
安培奖创立于1990年,是为纪念法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安培(1775 -1836)而设立的。该奖项的第一位获奖者,瑞士科学家理查德?欧内斯(Richard R. Ernst),在摘取安培奖的桂冠之后于1991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