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留学 >> 人物访谈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柳聪:活得也自在 海归才女的上海情结
来源:     2006-3-6 21:17:00
 

    东方风来满眼春——题记

    八十年代看广东,九十年代看浦东,当年著名的“两东”对话,是中国经济重心转移时期中国媒体的一次重量级舌战,历史证明了预言:在如今的中国(甚至说全球),没有哪一个城市能像上海一样如此充满活力和挑战,也没有哪一个城市能像上海一样对“海龟”们充满如此诱人的魅力。不仅仅是外滩边浪漫的晚风,或是陆家嘴高耸的东方明珠,这块土地上每一个新奇的变化都在召唤海外的游子。浦东一如当年的曼哈顿,是年轻人心中的梦想。

    只是情况今非昔比。随着近年留学门槛的进一步降低,国内日益发展的强大驱动力,“海归”人数正以每年10%以上的的速度递增。除了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杭州等城市也汇聚了相当规模的海归。“海龟”遍地爬,僧多粥少,身价不贬值才怪。当年手持洋证书,张口讲洋文的“海龟”们总是被企业以高价争相揽入彀中的景象一去不复返。特别是由于从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一两年速成的年轻留学生的回归,以及部分归国人员素质的下降,使得“海龟”市场良莠不齐,“海龟”变“海带”(待业)的大有人在。

    海归须回归“婉约派文化”

    针对“海龟”身价贬值的现象,上海某人才专家一语中的:海归的共同优势是国外高校背景,但缺乏工作经验,并且脱离国内环境的时间太久。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渐趋理性,本土制造的精英人才由于熟悉环境,拥有完整的工作履历倍受青睐。

   尽管“海龟”身价大跌是不争的事实,但海龟中仍不乏优秀人才。阳光女孩柳聪,是海归中的佼佼者之一,她有着典型北方女子的爽朗性格,快乐情绪总能很快将身边的人点燃。她属于不算漂亮但有吸引力的那种女性。据说柳聪曾经是北京某著名大学毕业的才女,毕业时放弃了很好的工作机会。“出国之初,就没有打算长期呆在国外,只是想出去体验不同的文化。”柳聪对欧览记者如是说。

    “德国虽好,却不属于自己”。很多留学生在接受采访时都表达同一观点。学传媒学和文学的柳聪,现在为上海一家中型德资公司担任市场开发方面的重任。她说以前没有工作经验,目前属于摸索阶段,理顺后发觉事情做不完,压力很大。尽管很累,但她非常看重这样的实践机会。柳聪认为:国内事业舞台很大,活得也自在,因为回国了就是主人,归来是对父母最大的回报。

    显然柳聪深谙中国文化,公司是德资企业,但同事大多为中国人。受多年传统文化浸染,她回国后很快就进入状态,没有一般离别家乡多年海归的不适感。“但也有遗憾”,柳聪说,在德国可以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回到国内,必须回归本土的“婉约派文化”。想做事,就得有所妥协。

    “德国制造”仍有优势

    “德国大学的文凭在德国企业里还是相当有用。” 这是柳聪回归上海后的一个发现。但与“土鳖”相比没有经验,和小“海龟”相比,年龄上没有优势,幸好她英语德语极好,潜力巨大,而且是正宗“德国制造”的硕士,毕业成绩优秀,拿到令很多德国学生都要羡慕的分数。德语虽然在公司没有太大用处,但德国老板普遍认可“德国制造”的东西,特别是体现在用人以及寻找合作伙伴方面。

    “海龟”中能人不少,但有空缺的好职位不多。柳聪说,海归的文凭不同,“含金量”也不一样。除了一部分海归自己创业,很多人进入外企、民企,但待遇差别较大。据称目前海归硕士从两千五到一万五人民币月薪不等(不包括MBA)。“德国制造”的新海归(没有工作经验)大多就职于德国企业,文科四千到七千居多,理工科学生在德国找工程师工作被派回中国者大多八千左右,这取决于个人能力及运气。

    相比之下,受英国短期文凭效应影响,从英国回去的海归情况相对要差一些,初始月工资拿三四千人民币的非常多,月薪五六千元已算好运气。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上海,我回来了”,想起刚回到上海,走出上海浦东机场的大厅,一向乐观自信的柳聪还是忍不住眼睛湿润了。几年的留德生活,让她有不少感慨:留学生涯并不是少女梦寐中的童话,而是要面对与之长期搏斗的枯燥与寂寞,人生有几个五年?特别是女人最美丽的五年交给了枯燥的德国生活,她为之付出了太多的青春。

    “如果有机会重新选择,仍然会出国”,柳聪说。一方面德国人的呆板与教条令她无法认同,但另一方面德国人的严谨让她折服。虽然吃了不少苦,她自感在德国五年还是收获不小,已经学会适应吃苦和忍耐,尤其是锻炼了意志力,也学会了独立生活。如同一位留德学子断言:在德国留学有几大难关——语言关,学习关,情感关,三关过后就是“德国制造”的真正人才了。

    像很多沪上海归一样,柳聪现在的生活丰富多姿,下班之后,有时去健身,有时候和朋友一起喝茶,因工作需要去酒吧也必不可少。“我现在不必再每天啃难以下咽的德国面包,嘴巴馋了,就去蹭爸爸妈妈做的可口饭菜。”走在南京路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柳聪感觉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来自:欧览 

■相关链接  
  • 柳聪:活得也自在 海归才女的上海情结
  • 学习雷锋已历43春秋 雷锋精神不因时代变迁凋谢
  • 任国胜:中法医学交流的有心人
  • 三十三所中国着名高校在柬埔寨举办中国教育展
  • 少年获全国奥赛一等奖 秦昊:合理安排时间最重要
  • 武大艺术类专业复试昨开始 现场录像当场“唱分”
  • 希望当班干部促进孩子进步 家长“逼官”老师为难
  • 雅思考试三变化:电子邮件成绩单成绩复议费下调
  • 别折断孩子的艺术翅膀
  • 站内资讯搜索:  
    考 试 课 堂 期 刊 软 件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学习宝库
    热门推荐
    ·全国优秀培训机构
    ·中国教育网频道说明
    ·全国优秀教育机构推荐
    ·频道诚征兼职主管/主编
    ·职业、职称考试网络课程
    ·08年全国各地院校招生就业展
    ·08年全国各地院校招生计划展
    ·08年中国各地艺术院校推荐
    ·08中国**省十强中学评选展示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