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佛教和道教思想*
B.法家思想和“经世致用”学说
C.佛教、道教和法家思想
D.佛教思想和“经世致用”学说
14)为了推翻清朝的统治,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其教义综合了多种思想,主要有
①西方基督教教义 ②资产阶级启蒙思想 ③农民的平均主义④儒家大同思想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5)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吸收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的内容,其中最主要的是
A.民主共和思想 B.三权分立学说
C.君主立宪思想* D.人文主义思想
2005年文综甲卷12-15题评析
思想文化间的借鉴吸收
从思想的碰撞到社会的变革,强调了思想意识的重要,理论准备舆论宣传的必要。
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度、包容和融合。
是纵向的思想文化一条线的发展,也是横向的与世界历史发展脉络与文化的联系与接轨。
中国史综合题解题思路(例)
历史学科专题集锦
文综热点解题思路
团结统一古今大势(1)---西藏
(1)根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为三幅图会盟碑五世达赖金印五世达赖觐见顺治帝撰写一个解说词(应包含朝代、事件、共同影响等)。
(2)西藏何时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的行政区划?据材料概括指出清驻藏大臣的主要职责有哪些?
(3)20世纪后半期,西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请列举出三件重大史实并加以简要说明。
(4)元朝、清朝和新中国人民政府对西藏地区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
概括说明它们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中起到的作用。
(5)旧西藏的社会状况。
(6)20世纪末西藏的变化及原因。
(7)你认为加快西藏经济发展的关键是什么?
区域经济(4)---泛珠三角
位于珠三角的广州自古就在贸易领域占有重要地位,请举两例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今“泛珠三角”地区设立了哪些经济特区?为什么在这些地方设立经济特区?[历史学科]
根据所学经济常识指出建立“泛珠三角”经济圈的原因及主要对策。
“泛珠三角”经济圈有哪些优势?建立“泛珠三角”经济圈有何意义?
三农问题复习思路归纳
①中央政府促农发展的措施、作用和历史启示。
②农具的发明、改进,农作物的培植、引进和推广。
③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演变及趋势。
④垦荒的利与弊、经验与教训。
⑤以农立国的思想与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
⑥经济重心南移过程、原因和影响。
⑦近现代不同时期土地纲领的内容、评价和比较。
⑧建国后我国农业发展状况的曲折过程及其原因。
取消农业税
2005年岁末,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依法废止农业税条例,使免除农业税的惠农政策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让9亿中国农民彻底告别了缴纳农业税的历史。
这是中国农业发展与世界惯例接轨的标志性事件,这是中国农村面貌即将迎来新一轮巨变的标志性事件,这是中国农民命运开始重大变化的标志性事件。
“废止农业税条例,标志着中国农民的命运开启了一个不同以往任何历史时期的崭新阶段。”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谢扬这样评价。
科学发展观(略)
对外交往(略)
中国近现代史要点提示(略)
世界近现代史要点提示(略)
2006年历史备考复习建议
考纲“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中,将“非选择题”改为“综合题”,以更贴切地表示试题类型。
文综考试历史学科能力要求
记忆是基础,理解是中心,应用是目的。
记忆能力:社会科学现象;规律和意义;准确记忆重要的历史事实:
人物;事件;群体和组织、机构;
制度、纲领、路线、计划、条约;
文化成果。
理解能力的要求
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
阶段特征、发展线索和历史进程;
基本历史理论和历史分析方法;
数据、图表、公式、简图的意义及其关系。
应用能力的要求
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推理、归纳、预测;
分析说明成因;
解决问题;
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来构建和阐释历史事实的能力。
获取和解读信息
获取和解读信息,首先表现为审题的精准,其次是能把握各种信息的性质,回应信息提供的情境。
信息的获取和解读不等同于知识的获取和理解。更重要的是要根据信息传递的内容,准确地分析事物的实质,判断事物的发展并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
文综试卷已呈现出提供大量新素材、新信息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分析解决问题思维能力的特色。
调动和运用知识
所谓调动,是指对原有知识资源的支配。调动和运用知识即通过对信息的接受和反应启动了原有的知识储备,再经过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等思维过程解决问题。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通常表现为能将收到的信息迅速与相关的知识内容建立准确而有效的联系,并自如地调用或驾驭有关知识、规律、原理等完成任务,解决问题。
这一能力目标既检测受试者的思维速度与品质,以及其所具有的知识结构、体系的完备程度,又是对学习意义的深化。
描述和阐释事物
描述事物即表现事物的形态或状态,阐释事物即对事物的说明和解释。在考试时往往是题目的具体要求或任务。
描述事物的能力主要表现在观察的细致、全面,表达的准确、简洁;而阐释事物的能力则在准确表达的同时,又显示着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理性思维的水平。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实际上就是能通过思维过程,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并使用简明、准确的学科术语叙述之。
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一个明显表现是术语的使用。
论证和探讨问题
论证在逻辑学中的含义是指用论据来证明论题的真实性的论述过程。考试中则主要表现为回答问题或完成题目要求的任务时论述和证明的能力。
1)对学科知识总体把握的程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是论证问题的前提。没有足够的知识底蕴,就无法通过判断、推理等思维过程得出正确的观点,更无从运用知识或理论支持或说明论点。
2)答案组织的逻辑性和层次性。
是学生实际掌握、理解、运用知识的外在表现;也是考生整体素质的集中体现。
探讨即是对问题的研究和讨论实际是立论过程。
考生共性问题
①审题环节薄弱,把握要求不准。
②基础知识混淆,张冠李戴严重。
③时空界限不清,基本概念不明。
④史论不能结合,评价不得要领。
⑤文字表述无序,逻辑思维混乱。
备考复习建议
吃透教材,夯实基础,知识积累不动摇;
培养能力,训练思维,处理信息很关键;
整理专题,把握特征,历史时空要弄清;
注重分析,运用理论,重点问题深研讨;
训练表达,规范术语,逻辑清晰答有序;
潜心研究,揣摩试题,高考动态勤关注。
(希望同学们保持良好心态,满怀必胜信心参加高考)
心语交流—《风雨人生》
路同人生,短也难行,长也难行,崎岖坎坷势不平。
山如人生,上也险情,下也险情,风光无限阔澄明。
风似人生,来也无踪,去也无踪,摧枯拉朽意从容。
海像人生,起也奔腾,落也奔腾,惊涛骇浪任纵横。
祝各位同学健康!快乐!进步!
师生网上喜相逢,
交流切磋求大成。
高考情结连你我,
苦战双月盼彩虹。
预祝同学们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