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东城教师研修中心张淑兰
与考生心语交流
考场如战场,备考似攻关。
知己亦知彼,百胜不费难。
史实要明记,概念重内涵。
解题训思路,综合靠相联。
2005年高考文综试卷分析
高考文综教育部考试中心ABC卷
高考文综北京、天津卷
高考历史上海、广东、江苏卷
2005年高考文综试卷结构分析
Ⅰ卷Ⅱ卷分值结构未变。 Ⅰ卷选择题(共35题)共140分,Ⅱ卷非选择题(全国每卷4题,京卷6题)共160分。
题量:全国卷共39题, 第39题为综合题60分。北京卷40题,39、40两题综合63分。
史地政三科内容考查分值有变,政治历史减少,地理增加,各为100分,即1∶1 ∶1。
历史选择题12题48分,二卷学科综合32分,三科综合20分,共100分。
2005年高考文综试卷主要特点
从试题内容看文综试卷主旨——注重基础主干知识,以学科内综合为主。
从试题形式看文综考试立意——注重能力和素质的考查,突出考查运用知识探究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学习能力。
从试题选材看文综考试特色——注重现实问题,突出应用性,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从试题评判看文综考试趋势——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高度关注新观念和新意识。
文科综合考试在注重能力考查的同时,还注重对考生人文素养的考查。
“滇王之印”的书法篆刻艺术( C卷13题)
以艺术家艺术创作中的“意境”为题,画家马格利特的烟斗( C卷28题)
以唐朝诗人杜甫的诗句为题(C卷18题)
图画、图示、( 京卷14/15/37题)
历史学科主干知识的把握
把握大势,从世界文明史的角度解读历史现象和历史规律。
明确轻重,主干内容是指重要历史现象沿革转承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和人物 。
合理延伸,抓住主干内容进行联系建构和问题探讨,使单一孤立的历史事件形成为有意义的知识系统。
全面掌握重要的历史知识是高考制胜的基础。要素:形式(时间和地点)、条件(背景原因)、具体形态(内容或表现经过)、价值形态(作用或影响)。
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是在新的历史情境下分析问题得出正确结论的前提。
避免混淆同类概念,落实比较这一环节。
中国古代史复习要点提示
中国古代史主干知识
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发展;
中华文明的世界地位与历史贡献;
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社会生活的进步与发展。
综合看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经济上两大区域,农牧互补,你我难分。
历史上看,长期历史过程:统一时期的形成;统一与分裂的关系,统一是基本规律,分裂时期也孕育统一因素;为统一做出贡献的人物。
政治角度看,经济、文化的发展对促进统一的作用,多民族的特征,国家职能。
2005年文综津卷15题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变化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变化,反映了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回答14~17题。
15)中国古代用封建官制代替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
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B.扩大了统治基础
C.君主控制了用人权*
D.实现了选贤任能
2005年文综沪卷秦统一题
“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这则纪功石刻说的是:
A.周天子分封天下 B.
秦始皇统一六国* C.汉武帝开拓疆土 D.忽必烈一定乾元
05年高考历史上海卷北宋题
7)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北宋长期与辽、夏并立,其原因是
国力虚弱*
豪强争权(东汉现象)
藩镇割据(唐代现象)
分封诸侯(西汉现象)
北宋的特点是“积贫积弱” 。
05年高考历史苏卷辽政治制度
4)下列政治制度中属于辽代的是
猛安谋克制(金代制度)
“番汉分治”*
察举制度(西汉选官制度)
行省制度(元朝地方行政制度)
05年高考历史粤卷西藏题
4)
雍正以后清朝管理西藏事务的是
①驻藏大臣
②都护(汉唐时期设立的管辖西北边疆的机构长官,明清时已不再设立)
③宣政院(元朝设立统领宗教事务和西藏)
④达赖、班禅
A. ①② B. ② ③
C. ①④* D. ② ④
05年高考历史沪卷明朝题
29)明太祖与奏章
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这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问题:( 6分)
大量奏章送达皇宫,是因朱元璋对“内外诸司”(中央、地方行政部门)作了哪些改革
什么人协助朱元璋处理如此多的奏章?
这则材料反映了明朝皇权的什么特点?
05年高考历史沪卷明朝题答案
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
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殿阁大学士。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决定改革成败的诸多因素
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和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是否采取了符合当时客观实际的措施。
是否有强大的政治力量作后盾,得到统治者或民众的支持。
是否有支持改革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
改革者的政治素质和意志是否坚强。
2005年高考广东历史卷29题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以摆脱严重的社会危机。请问当时的社会危机有哪些表现?王安石变法涉及财政、军事、教育等多方面,请概述其中有关教育改革的措施。你如何看待这些教育改革的措施?
2005年高考历史粤卷29题答案
表现: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不断;冗兵、冗官、冗费;辽和西夏的威胁。
措施: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
看法:有利于教育发展,有利于人才选拔。(12分)
2005年高考历史粤卷29题解析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的掌握情况及评价问题的能力。
前两问教材有明确叙述,第三问评价时要基于对变法措施细节内容的理解。改革科举制度,主要是废除死记硬背的内容,考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为教育增添了活力。整顿太学,直接为优秀者授官,有利于培养变法所需要的人才。
古代经济发展主要因素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
前代农民战争的推动,统治者调整政策。
兴修水利,改革工具,推广先进技术。
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