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中国最大的教育门户网站_论坛/资讯/招生/考研/留学/院校/高考/中考/培训/学生/教师/校长/家长/仪器/产品/图书/求职/招聘强强推荐!!
首页 | 教育资讯 | 招生培训 | 留学移民 | 教育商城 | 招生信息 | 教学仪器 | 高考专线 | 科研成果 | 教育论坛 | 在线报名 | 求职招聘
今天是

在线问题提交


- 全国重点中学风采展示

- 全国优秀小学巡展

- 全国幼儿优秀办学形象

襄樊四中


景观规划
学校概况
领导简介
领导讲话
名师风采
教研论文
办学理念
五大创新
校园荣誉
成果展示
建校五十周年公告
致海内外校友的一封信

--襄樊四中:教研论文

青少年要崇尚科学精神
苏超时 汤玉华

  近年来,现代迷信的泛滥使我们的国家和人民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水变油的骗局,外气发放千里之外改变光谱结构的“实验”,耳朵认字等特异功能的闹剧……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迷信也提高了“科技含量”,采用伪科学的手法。伪科学打着科学的旗号,经常以最新科学的名义出现,盗用一些科学概念,利用一些科学概念,利用一些虚无飘渺的新鲜名词,兜售那些经过刻意包装的违反科学精神的“新发现”,使其具有很大的欺骗性,给社会造成了极大危害。伪科学有两大致命问题:一是事实根据。二是结论含混不清,没有确定的意义和可证性。科学的结论是明确的,有其确定的内涵和可证性,而伪科学却恰恰相反。当代自然科学并不能回答所有的问题,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总是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这为伪科学的滋生和传播留下了某些余地。
  伪科学一方面冒充科学,另一方面它又完全违背自然法则和科学规律,反对和诋毁科学,制造现代迷信。伪科学与现代迷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伪科学之所以在我们国家还有一定的市场,能够欺骗一些人,甚至是一些文化层次很高的人,关键原因在于:现代科学传入我国较晚,而长期封建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这是伪科学和现代迷信滋生的土壤;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民整体科学文化素质不高,易受伪科学的欺骗;一些文化层次较高的人热衷于伪科学,说明他们也许掌握了某一门较高深的科学知识,但缺乏基础的科学精神,缺乏科学的世界观。由此看来,反对现代迷信,提高辨别科学与伪科学的能力,除了下大力气推行素质教育,提高青少年受教育的程度,普及科学知识之外,“弘扬科学精神更带有根本性和基础性。”
  科学精神是使科学之所以成为其为科学,使科学之所以能够不断前进的本质的东西。科技和迷信是对立的。崇尚科学,就要破除迷信。科学精神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求实求真的理性精神。科学精神的本质之一就是求实求真。这里的“求实”“求真”,其内涵大致有如下三个方面:其一,任何结论要有客观的事实根据;其二,任何结论在内容上要符合客观实际,客观规律;其三,任何结论要经得起客观实践的检验。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来说,只有按科学方法设计的,向科学界交代清楚其全部条件和过程的,科学界可以加以检查和验证的科学实验,才能确认在科学研究上有意义的事实。朱光亚同志说:自然科学中的真伪是非“只能由科学实验来检验”。从哲学上来讲,任何真理都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一方面它如实地反映了一定条件下事物的本来面目,具有绝对性的一面;另一方面它又只是一定方面、一定程度、一定阶段上的认识,需要不断地深化、扩展、向前推移,具有相对的一面,这是科学理论既要有所坚持,又要不断发展的根据。而从科学发展规律来看,新旧科学理论之间实际上是一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一方面它继承了旧理论被实践证明为真理的部分。另一方面又根据新的实践,深化、扩展、推进了对世界的认识,新理论可以扩展真理,创新精神是科学精神的组成部分;扩展了的理论必须包含原有理论体现的客观规律。在继承中发展真理,也是科学精神的组成部分。
  在当代,科学已经成为人类文明的主流,它广泛地渗透到政治、经济、法律、文化领域之中,与人类的切身利益和长远利益息息相关,因此,科学精神本身,也有深刻的人文意义。科学界优良传统中的道德观念,都是宝贵的人文精神。如宽宏大度、谦恭能达的精神,科学问题同社会问题一样,获得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不能回避的挑战,科学史上的一次次突破只能表现为对以往权威的一次次“冒犯”,科学真理的认识过程在每一阶段的开始,几乎都是多数服从少数,认识和掌握这个规律,对人类智慧水准的一次新的检验;谦恭通达就是取得成绩之后仍要头脑清醒,不要轻易说大功告成的话。科学上的任何偏见、主观、固执、自私都会带来科学的倒退。再譬如顽强执著、锲而不舍的精神。科学的成功不仅依赖于对科学的服膺与尊重,而且更依赖于自觉的奋斗与牺牲。科学精神是一种奋斗精神、奉献精神、牺牲精神。人类曾为科学的进步付出了血的代价,给科学精神涂上了悲壮的色彩。欧洲中世纪,神权一直统治、奴役科学。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不为神权所屈,不为愚昧所欺。他们付出的代价换来了科学昌明,思想解放。古往今来,科学界的优秀分子,为真理,为科学,为人类进步而斗争,充满着献身精神,甚至不惜牺牲生命。他们在科学研究中孜孜不倦,锲而不舍,自甘淡泊,不求闻达,把精力倾注在事业中,而不是花费在享乐上。他们意识到自己从事的科学工作对于社会、人类的责任,积极地参加反对侵略、维护和平和人道、保护生态和环境的种种斗争。这都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高度结合的体现。总之,破除现代迷信,反对伪科学的最重要武器就是揭露和批判,就是在全社会范围内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提高人们的科学意识,净化我们的精神领域和科学园地,从而从根本上清除伪科学滋生和蔓延的土壤。

师生互动原则与英语交际教学
张 强

1、FluencyFirst原则和交际法教学思想简介
  1991年,美国的《基础写作期刊》发表了基尔胡利的文章《流利第一原则》。该文给外语系学生提供了阅读和写作的新方法,即流利、清楚、正确。它取代了传统的以语法教授为主的教学法,通过加大阅读量和写作量使学生在短期内阅读和写作的流利程度大大提高。
  交际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又称功能法或意念法,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初欧共体成立后。它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语言在课堂上既不是知识,也不是内容,而是交换和获取信息的手段,要在用中学。
  (2)要尽量用生活中提出来的实际任务来组织教学活动,才能实现真正的交际,才能真正学到语言。
  (3)外语学习有一个由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因此,犯错误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4)课堂的交际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责任是选择、组织和促进交际活动的开展。
2、语言教与学中需注意的问题
  (1)在教学中(尤其是在听、说、读的教学中)应注重大量的语言输入。
  根据克拉申的“输入假说”理论,和龙格的“互动式假说”理论,教师应在普通的日常教学中遵循二语习得的相关规律,保证给予学生足够的语言输入。在课堂上除了保证教师用学生能理解的语言进行授课(单向交流)外,还应增加师生间和生生间的交流(双向/互动),而不是只自己讲,让学生在双向、多向的交流中进一步明确、理解意思。
  (2)正确对待二语习得中学生的错误。
  塞林克于1969年发表的论文“语言迁移”中认为“中介语(Interlanguage)应当被看作是一个内在的语言系统,而不单单是语言错误。…基本处于本族语和目的语的中间状态,这一系统是不断发展,逐渐向目的语靠近的。…”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错误不应过分挑剔,而应提醒学生错误的出现是前进中的问题,只有大量实践才能逐渐减少错误。鼓励学生勇于开口,积极参与课堂使用目的语进行的交际活动,而不是过分苛求学生避免错误。
  (3)课堂教学中提供真实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互动中学习语言。
  交际教学思想和流利第一原则均强调教学材料的真实性(Authenticity),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选用与生活(尤其是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材料;教学活动的组织也须围绕真实生活中所提出的实际任务来进行。根据教学内容把课堂变成较为具体的社会交际场所,如车站、机场、宾馆、商店和医院等。让学生根据这些具体情景扮演相应角色,恰当地使用语言。另外,这些具体的、学生较为熟悉的内容会使学生产生较大的兴趣并能激发他们参与交际活动的积极性。这样同时也降低了学生的情感过滤过程,使语言学习更加有效。
  (4)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转换。
  以语法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下实行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而交际法和流利第一原则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实行这样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我们必须首先完成教师自身和学生间的角色转换。学生由“配角”变为“主角”,教师的地位由“主导”变为“指导”,“教师的作用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帮助者”。但是交际法和流利第一原则都要求信息输入量大,学生接触、操练语言的时间多,学生交际活动的成败首先取决于教师的“指导”: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必要的、合乎语言规律的示范;通过各种有效途径组织学生进行交际活动;适当评价学生的语言行为;引导课堂教学活动按一定计划,朝一定目标展开。
  (5)课堂教学中设置“信息差”,加强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
  用能力必须在真实的语言交际中才能得到最有效的培养,而真实的语言交际是建立在“信息差”Information Gap基础上的。建立在“信息差”基础上的言语交际活动,就是充分利用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理和对获取信息的需要这一特点来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和运用外语的兴趣和动力,使他们在信息传递和交流的活动中发现和总结语言使用的规律,进而加以掌握运用,从而达到发展语用能力的目的。
3、结束语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外语教学理念的更新,我们的外语教学应该是在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总目标下,确定日常教学中交际语言教学的若干原则,改进教学方法,遵循各种先进的教学理念,提供大量真实地道的语言材料,加强师生、生生间的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倡导学生间的合作式学习,使学生“用语言去学”和“学会用语言”。
  张强男,中共党员,大学本科,1970年4月出生,现任襄樊四中英语教研组长,襄樊市教育学会外语专业委员会会员、市级骨干教师。多次被评为学校“十佳青年教师”、“三育人”先进个人。
  张强同志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积极钻研业务,提高教学水平,教学成效显著,1992年担任班主任以来,所担任三届学生高考英语单科成绩列全校前二名;同时积极参加教改教研工作,撰写论文数十篇,其中《优化模式,突出主体,提高能力》收录于《中小学学科教学论文集》。2001年参加国家骨干教师培训。2001、7—8月赴美国乔治·福克斯大学培训一月。

新教材教学必须转变理念
吴志强 侯艳玲

  语文“新教材”试验修订本·必修在“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呐喊声中闪亮登场了。一年来,我们学习,我们研究,我们实践,我们探索。教训多多,收获也多多,聚焦为一句话:“新教材”教学,必须转变理念,更新教法。
一、“新教材”编辑的指导思想要求我们:转变理念,更新教法。
  “新教材”与世人见面,虽标有“试验修订本”字样,却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可以肯定地说,这是语文教学改革迈出的最坚实的一步。因为它指导思想明确,目标清晰,注意学生的能力培养、习惯养成,突出了文学教育和文化熏陶;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放在首位;明确地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增强运用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与新大纲吻合,跟教学改革同步。因此,面对“新教材”,教师转变理念,更新教法,既符合了“新教材”的需要,也是时至今日教改的必然。
  众所周知,传统的语文教学,虽经我们语文教师的精心改良,但终究没有跳出程式化的格局,应试教育的套路。可“新教材”,大有高屋建瓴的气势,一通百通的派头,能让教师换一种“活法”,让学生进入另一种氛围。既能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又能达到创新教育的需要。因此我们以为,“新教材”带来新思想,新思想必然要带来新教法,新教法也一定会带来课堂教学的新气象。
二、“新教材”的“新”迫使我们:转变理念,更新教法。
  “新教材”突出了一个“新”字,是不言而喻的,而新的创意,新的编排,新的结构和新的内容,也就迫使我们去转变理念,更新教法。从整体上看,阅读教材和写作、口语交际教材分开,“在阅读教材中,兼顾写作、口语交际;在写作、口语交际教材中,兼顾阅读。”从单元编排上看,现代文不以文体为单元,把着重点放在提高学生对现代文的语言,结构和内容的理解、分析、归纳的能力上,古代文学作品,按文体兼顾历史发展的顺序,意在开阔学生眼界,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从单元学习的重点上看,现代文强调的是“整体把握”、“揣摩语言”、“提取精要”、“筛选信息”、“分析评价”、“借鉴吸收”;古代散文,着眼于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学生鉴赏、评价文学作品的水平。如同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既可让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循序渐进地学习;又能使学生稳扎稳打地吸收,步步为营地提高。
  特别在选材上,文学作品增加,范围大幅度地扩展,可以说是前所未有地突破。就连以前绝不可能选上的文章也登堂入室了。“鸳鸯蝴蝶派”周瘦鹃的《杜鹃枝上杜鹃啼》就是典型的一例;“荷花淀派”孙犁的《杜鹃》也给人意外的惊喜。再加之教科书以外的“配套产品”——《语文读本》的问世,不仅填补了长期以来学生阅读量严重不足的空白,而且解决了语文教师多年无法解决的难题。这样的教材,这样的编排,还用传统的观念,程式化的教法,不就是一个典型的“文不对题”、“南辕北辙”吗
  至于教法,以第一册第一单元为例:4篇课文,6个课时,学习重在“整体感知,揣摩语言”。对于这8个字,我们的理解是:一半要由教师来演绎,一半则让学生去完成。教师,要讲清怎样在一定的语境中,紧扣中心意思,联系上下文,如何对语言的深层含义、感情色彩等,进行辨析、品味。学生,要学会如何理解语言的运用,增强语感,怎样更深刻地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一篇课文,“整体感知”不准确,对关键词语、句子的“揣摩”就很难到位,更谈不上领会其内涵和表达作用了。
三、学生思维的发展促使我们:转变理念,更新教法。
  当今的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思维敏锐,构想奇特,对新事物的感悟尤为快捷,对文章的理解更有独到之处。对于“新教材”,教师如不打破常规,来一个“脱胎换骨”的更新,无论如何是不能“适销对路”的。
  读汪曾祺的《胡同文化》,有的学生对“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就提出了看法:“安分守己”,“逆来顺受”不能专指“北京市民”,而应推及到全体“中国人”;作者对北京胡同的留恋、怀旧、伤感情绪,也有学生认为,不能盲目一味地叫好,也要扩大范围去理解,去分析,甚至去批判。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习日本作家清冈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同学们讨论得十分热烈,观点新潮,有理有据。他们认为:“缺憾”是一种美,“朦胧”也是一种美;“距离”能产生美,“生疏”和“迟到”不也能产生美吗美,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发现美的人自身就美,人就是美的化身……学了《写作、口语交际》的第三单元“要善于想象和联想”,牛然同学的作文《扮酷记》,就荣获了“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的一等奖;一位同学写的一首小诗,也能让老师们刮目相看:她,雨中的花 ,/盛开的花, /流动的花,/旋转的花。/雨下得越大,/花开得越繁华,/ 来往的行人 ,/都藏在花底下。
  我们知道,一本书,一节课,不可能一下子就把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但是,教材在教学中占有的重要地位不容忽视。在此,我们为语文“新教材”叫好,我们向语文教师呼吁:为“新教材”而转变观念,更新教法吧。您丢掉的只是些“坛坛罐罐”,而得到的却是“整个世界”!

严正声明 | 网站介绍 | 网站导航 | 信息发布 | 网站建设 | 广告服务 | 与我联系 | 付款办法 | 友情链接 | 本站首页

中国教育家协会  香港监制
本站通用网址:中国教育网  网络实名:中国教育网站  中国教育在线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号信箱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02-5
中国教育网业务及合作免费咨询热线:010-64801986 64803658 京ICP证000045号-77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21984
广告信息发布:webmaster@chinaedunet.com 投诉:HK8899@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