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鹰教育王金海对话作家梁鸿:解码青少年情绪困境,父母的觉醒是孩子的光
10月28日上午,扶鹰教育“王金海聊家庭教育”直播间迎来“王金海会客厅”新一期深度对谈 —— 扶鹰创始人王金海与知名作家梁鸿围绕“青少年身心问题”展开专场交流。梁鸿结合自身走访数十个困境家庭的一手经历,以及聚焦该主题的书籍创作心得,直面当代青少年情绪危机的真相,剖析亲子关系的核心症结,为直播间数万家长带来直击心灵的教育启示。这场聚焦“生命与成长”的对话,让更多父母猛然醒悟:孩子的情绪崩溃,从来不是突然发生,而是长期被忽视的求救信号。
本文来自www.Chinaedunet.com
触目惊心的数据:每5个孩子,就有1个陷情绪煎熬
本文来自www.Chinaedunet.com
“17.5%的在校青少年存在抑郁状态 —— 这个央视10月报道的数据,意味着每5个孩子里,就有1个正在和情绪困境对抗。” 对谈开篇,梁鸿抛出的统计数据瞬间让直播间安静下来。作为一位母亲,同时也是长期追踪青少年成长的作家,她坦言创作与调研的初衷,源于自身无法回避的育儿困惑:“我最初以为,是自己不懂怎么跟孩子沟通,后来跟更多家长聊天才发现,大量孩子正被焦虑、压抑裹挟,有的甚至休学在家、拒绝出门,这个问题已经严重到不能再回避。”
梁鸿进一步指出,如今的家长对孩子的投入远超上一代 —— 时间、金钱、精力毫无保留,却陷入“越用力,孩子越痛苦”的怪圈。“我们这代父母习惯把‘爱’和‘成绩’绑定,忙着给孩子报补习班、追排名,却很少蹲下来问一句‘你累不累’‘你心里在想什么’。” 王金海深表认同:“很多家长把‘物质满足’等同于‘爱’,把‘分数高低’等同于‘孩子的价值’,却忘了孩子首先是一个需要被理解、被尊重的独立生命,这正是情绪问题频发的根源。”
案例背后:孩子的绝望里,藏着父母看不见的呼救 内容来自www.Chinaedunet.com
对谈中,梁鸿分享了多个走访中遇到的真实案例,每个故事都戳中家长们的痛点,引发强烈共鸣。 优等生雅雅的经历让不少家长揪心:从小是“别人家的孩子”,考入重点高中后,却因身边“高手如云”陷入极度焦虑。一次语文小测,她听到同桌写字的“沙沙声”就大脑轰鸣,试卷上的字明明都认识,却一句话也读不懂。当她脆弱地向母亲求助时,母亲却比她更崩溃:“都是因为你,我的工作总被领导批评,我也快抑郁了!” 最终,雅雅情绪失控到在厨房挥刀,被送往精神病院 —— 她后来坦言,当时只是想“摆脱那种窒息感”,而最渴望的,不过是母亲 “扶自己一把”。 16岁的敏敏则在父母的婚姻矛盾中沦为“情绪出口”:父母闹离婚时,母亲会拽着她的头发在小区拖拽,父亲在电话里听到她被打骂,却只冷漠地说“你们的事自己解决”。“我知道爸妈像不成熟的孩子,我能原谅他们,但我就想要一句道歉。”敏敏在家休学三年,即便后来慢慢尝试自学考高中,内心的创伤仍难以愈合。 乡村“花臂少年”的故事更令人心疼:一岁时父母离异,母亲离家出走,父亲常年在外打工,18岁的人生里,与父亲的相处时间仅180天。奶奶去世后,他彻底辍学,最终患上精神分裂。“问他‘想奶奶吗’,他只说‘我不知道’;问他‘朋友对你好吗’,还是‘我不知道’—— 他的情感世界是空的,连悲伤都不知道怎么表达。” 梁鸿强调,无论城市精英家庭还是乡村留守家庭,孩子的情绪问题背后,都藏着未被看见的孤独与呼救。 内容来自www.Chinaedunet.com
核心症结:习焉不察的惯性,正在“以爱为名”伤害孩子“ copyright www.Chinaedunet.com
很多父母不是不爱孩子,而是用‘爱’的名义伤害孩子,自己却完全没察觉。” 梁鸿一针见血地指出亲子关系的核心症结 —— 习焉不察的思维惯性与家庭权力结构。她认为,中国家庭普遍存在“权威型”模式:父母习惯将孩子视为 “次一等的生命”,忽视其独立意志与心理需求。
“我们不会随意对陌生人发脾气,却能随手打骂孩子;我们会尊重领导的意见,却不愿听孩子说一句‘我不想学了’—— 本质上,是把孩子当成了最‘趁手’的情绪宣泄工具。” 梁鸿举例,不少家长常说 “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还多”“你撅个屁股我就知道你要干嘛”,看似是“懂孩子”,实则是拒绝与孩子建立深层的情感连接。
王金海补充道,家长的“唯分数论”惯性更是压垮孩子的稻草:“有的家长看到孩子考98分,第一反应不是‘你很棒’,而是‘那 2 分去哪了’;孩子一次考差,就焦虑‘你以后考不上高中怎么办’。这种单线的成功标准,让孩子连‘失败’的权利都没有,怎么能不崩溃?”
copyright www.Chinaedunet.com
此外,两人还共同提到“父亲角色缺失”与“夫妻关系失衡”的问题:“很多家庭里,母亲独自承担育儿压力,父亲以‘忙事业’为由缺席;夫妻间的冷暴力、相互指责,让家庭氛围像‘冰窖’—— 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怎么能感受到温暖?” 梁鸿坦言,她走访的困境家庭中,超八成存在夫妻沟通不畅、父亲参与度低的问题。 中国教育网
破局之道:家长先“觉醒”,孩子才会有“光亮”
“孩子的情绪困境,本质是家庭系统出了问题;要救孩子,得先从家长的成长开始。” 针对青少年情绪问题的破局方法,梁鸿与王金海达成高度共识 —— 家长的“觉醒”与“改变”,是孩子走出困境的关键。
梁鸿强调,父母首先要学会“真正看见孩子”:“孩子说‘我不想上学’,不是‘偷懒’,而是‘真的撑不住了’;孩子发脾气,不是‘叛逆’,而是‘不知道怎么表达委屈’。家长要放下‘权威姿态’,把孩子当成平等的生命,认真听他说,哪怕他的想法‘不切实际’。” 她以书中案例举例,那些最终走出情绪阴霾的孩子,背后都有愿意改变的父母:他们不再只谈成绩,而是会问“今天在学校开心吗”;不再相互指责,而是会一起商量“怎么帮孩子”。
内容来自www.Chinaedunet.com
王金海提出“生命影响生命”的教育理念:“家长自己要先成为‘有光’的人,才能照亮孩子。如果父母每天充满焦虑、抱怨,又怎么指望孩子阳光开朗?” 他表示,扶鹰教育一直致力于帮助家长成长 —— 通过专业课程教父母管理情绪、高效沟通,通过长期陪伴帮家长打破“惯性思维”,从“控制孩子”转变为“支持孩子”。
内容来自www.Chinaedunet.com
“家长的成长不是‘洗脑’,而是‘刷新认知’。” 梁鸿特别提醒,“哪怕只是跟孩子说一句‘妈妈这件事没想到,我们一起想办法’,或者‘你觉得这样做更好,那我们试试’,对孩子都是莫大的鼓励。改变不需要惊天动地,少一次指责、多一次倾听,少一份焦虑、多一份包容,孩子就能感受到温暖。”
中国教育网
王金海会客厅:以深度对话,照见教育的本质
内容来自www.Chinaedunet.com
作为扶鹰教育重点打造的直播栏目,“王金海会客厅”始终坚守“打破教育孤岛,链接多元智慧”的理念。此次对话作家梁鸿,是栏目聚焦“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尝试 —— 不回避问题、不空谈理论,而是用真实案例唤醒家长的反思,用切实方法提供成长路径。
未来,“王金海会客厅”将继续围绕家长关注的教育痛点,邀请更多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展开跨界交流,相关内容将同步更新至视频号 “王金海聊家庭教育”。正如王金海在对谈结尾所说:“教育不是‘改造孩子’,而是‘唤醒父母’。当父母愿意停下匆忙的脚步,倾听孩子的心声,成长自己的认知,每个孩子都能在爱与理解中,重新找回生命的光亮。”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