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社会充满竞争与挑战,要让孩子在新世纪的竞争中立不败之地,首先应该让孩子学会独立。然而目前独生子女的状况令人担忧,许多孩子在家庭的呵护中变得娇惯而懒惰,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凡事都要父母代劳,如果让他自己做,“我不会”三个字便脱口而出。这种吃饭、穿衣都别人伺候的人,将来怎么能适应充满挑战的社会生活,怎么能担负起新世纪的重任?
孩子“行”与“不行”不是天生的,造成今日出口便“我不会”的现状,究其原因,主要是家长的认识和教养方式不当造成的。有的家长疼爱孩子舍不得孩子干这干那,于是一切包办代替;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还小,长大了自然会,于是尽自己所能帮孩子做各种事情,解决各种问题;有的家长怕孩子做事太慢或做不好,于是惹麻烦的事都包办;有的父母怕孩子受委屈,一出现问题,就急不可待地帮他解决。这种过度的照顾、过分的保护,使他们缺乏必要的生活自理实践,实际上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一旦遇到必须独立应付和解决困难时,这些孩子便束手无策,显得窝囊无能。马卡连柯把父母对孩子事无巨细一律包办代替的做法,说成是送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因此,父母应该提高认识,还给孩子机会,讲究方法,从小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一、 提高认识,高度重视
孩子在1岁半、2岁时,就会出现一种想摆脱成人,自己做主的倾向,什么事情都自己来,什么都想看看摸摸试试。这时孩子总喜欢做些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情。如不会吃饭,却要自己吃饭,结果饭粒撒了满桌、满地;不会洗手却要自己洗,结果弄濕了衣服;不会端碗,却要自己端饭,结果摔破了碗……我们不能因此而轻率地否定或剥夺孩子想试试自己的能力的举动,应该认识到这些行为是孩子独立意识的表现,只是他们骨骼、肌肉发育不够完善。研究表明,三岁前的孩子可塑性最强,最容易接受教育,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最佳期。如果能抓住时机有意识培养,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忽略这点,错过了最佳期,等孩子的依赖性形成了,再想弥补,就会事倍功半。所以,我们家长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从小培养孩子自立意识与自理能力,鼓励、支持孩子自己动手,让孩子在自己的实践中,提高生活自理的能力。
二、 提供机会,大胆放手
孩子的能力是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获得并发展的。没有锻炼的机会,孩子的自立意识与自理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说起。因此,家长应该解放幼儿的手脚,为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实践机会。
1 、孩子能自理的事让孩子自理。自立应该先自理,即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吃饭、洗手、洗脸、刷牙,自己收拾玩具、整理图书……
这些日常中的小事,却是培养幼儿自立意识的重要内容,只有从小培养孩子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自理意识,才会让孩子尽早学会自理的能力,如果我们家长给予包办代替,孩子就会逐渐养成依赖性,从而缺乏自立能力。
2、孩子能自主的事让孩子自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允许孩子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选择,鼓励孩子做一些决策,孩子的事尽量让孩子思考、决断。如今天穿什么衣服,玩具应放在什么地方,周末怎么过?请伙伴来家做什么游戏……这些无关是非、好坏的事情,都可以让孩子自己做出选择,只有给孩子“自主”的权利,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更加贴近孩子的需求,才能有助于孩子独立自主能力的发展,孩子今天的“自主”不就是明天善于独当一面的萌芽吗?
3、 孩子能解决的事让孩子自己解决。在今年的小班幼儿中,曾有这样的现象,到了幼儿园孩子要让家长帮他搬椅子,拿玩具、图书,才允许家长离开,家长也很自然地安排好了这些事才离开孩子。我们的家长就是这样帮助孩子的?孩子坐的椅子为什么不学着自己搬?想玩什么玩具,为什么不让他自己去拿,如果想要的玩具别人正在玩,你可以鼓励他自己和小朋友商量,千万别剥夺孩子处理问题的机会,父母可以扶孩子一把,却不能陪孩子走一辈子。
4、孩子能帮忙的事让孩子帮忙。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很乐意做事,我们家长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让孩子做家长的小帮手,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如摆放、收拾碗筷,擦桌子、取报纸、扫地、倒垃圾等等。总之,只要是孩子能做的、想做的、愿意做的,就要大胆放手,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即使孩子做得不好也没关系,他们就是这样一步步走向独立自立的。
三、讲究方法,因势利导
1、让孩子在玩中“学”。幼儿模仿性强,最爱游戏,刚开始学习吃饭、洗手等,也都是把它们当作“玩”来对待。家长针对这些心理特点、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能力,因势利导,让孩子在生动、有趣的玩中提高独立能力。可以设计“我给小动物喂食”、“我给娃娃穿衣服”等游戏,让孩子在玩耍中学习生活技能,当孩子第一次想抢汤匙吃饭时,我们就可以提供给孩子一把汤匙、一个木碗,一些小东西,如珠珠、纸盒,让孩子给小动物喂食,孩子很喜欢玩这类游戏,在玩的过程中,孩子逐步掌握了用汤匙的技能。
2、让孩子在训练中巩固。家长在引导孩子学习生活本领时,要耐心教导,循循善诱,如洗手,家长可运用故事让孩子了解有关卫生常识,结合儿歌教给孩子正确的洗手方法,开展游戏激发孩子洗手的兴趣,如玩“搓泡泡”、“脸盆里的水变脏了”、“小手变白了”等游戏,让孩子主动洗手,再与孩子有意识地讨论“水为什么变脏了”,使孩子由兴趣过渡到自觉,通过提问,进行检查指导。如吃饭前问孩子先干什么?若回答“洗手”时,家长应及时给予鼓励,使孩子增强洗手意识,逐渐养成饭前洗手的好习惯。
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是尽可能把孩子保护在自己
的羽翼下,还是早让他们独自飞翔?中国有句老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人本来就是独立的,自动的,可发展的个体,只有放手让孩子去做,去想,去努力,从小培养孩子学会自理,学会自我保护、独立思考、随机应变,才能使孩子逐渐形成独立的观念,并以丰富的经验和坚强的意志去迎接未来的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