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清华讲师的生存现实
1月29日11时,八宝山兰厅。
焦连伟的遗体告别仪式在此举行。这一天,正是他36岁生日。
“我们送别了他,他是那么的安详、平静。人世所有的烦扰,从此与他绝缘了。”焦连伟一位同学在悼文中写道。
直到焦连伟死,前来吊唁的同学和朋友才发现,这位已博士毕业6年的清华教师,居住之所竟是如此简陋。
焦家位于清华大学西南校区某老式公寓内。40多平方米的房子呈长方形,自外门入内,可见三道开敞式门框将房间分成厕所、客厅、厨房、卧室四部分。其中客厅还加有一张弹簧床,供偶尔来住的母亲使用。
在一些由同学起草的悼文里,焦家多次被形容为“家徒四壁”。
36年前,焦连伟出生于河南杞县一个农村家庭。其年迈的母亲至今仍居住在农村。
1987年9月,焦考入清华大学电机系,先后获得工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9年5月留校在电机系任教至今。
任教以来,他收入由工资、津贴、奖金三部分组成。前两项相当有限,奖金主要来自于科研经费。按清华的内部规定,科研经费的10%用于教师发奖。在过去近6年时间里,他共参与了12个项目的研究,由于在时间上分布并不固定,所以收入也不稳定。
妻子王玮系其同乡,自郑州大学数学系毕业后,随丈夫北上发展,目前在一私企工作,年收入不足3万。而且常常闲在家里。
按王玮的说法,家里日常开支主要是花费她那部分工资。全家除孩子的投入,基本无大的开支。
焦的那部分收入按计划是要积蓄起来,但实际上,焦两次赴港及在加拿大期间开销较大。
焦连伟的“变化”
尽管经济不算宽裕,但焦连伟的家人和学生们都证实,在博士毕业之初,焦连伟的心境相对达观。
留着小平头、戴着大大的眼镜的焦连伟,在学生眼中的印象是:“话不多,但做事比较有条理,专业知识也相当丰富”。而其高挑的个头及相对强壮的体态,一直给人以健康形象。
在电机系,焦连伟的专业水平及为人处事均被周围人评价为“不错”。在过去的6年里,他结合电气工程学科的前沿课题,围绕现代电能系统分析及其应用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先后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合作出版著作1部,所参加的科研项目中,“电力系统负荷综合测辨建模法”还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1年至2002年间,焦连伟两度被公派至香港大学进行合作研究。2003年3月,他作为公派博士后赴加拿大McGill大学电机工程系从事科研工作。
但这种达观自2004年7月起发生了细微的变化。
那时他刚从加拿大回来。
妻子最先感觉到的变化是———他胖了。焦本人的解释是,在加拿大的科研环境舒畅,生活节奏也很宽松,“过得很爽”。但回来不到半年时间,人立即瘦了下来,而且再也胖不起来了。
更大的变化来自于心理,王玮最深的感觉是,自回国后他总是“心事重重”,而且特喜欢独处。“但他从不向我提工作上的事。”学生们也发现,他们的焦老师“好像更不爱说话了,脸上朝气也少了”。
可佐证的细节是,他时常会莫名叫住一位同事,但又马上做出一副“欲言又止”的表情。一些同事猜测,焦连伟的变化可能缘于在加拿大所见所闻与国内现实的巨大反差。
最后两月的两个想法
焦连伟死后的第二天,在水木清华机电系BBS上,一位自称是焦连伟“师弟”的人士留言:“焦老师从留校到现在就没有过过轻松的日子……尤其是最后两个月,焦老师已经濒临精神崩溃了。
最后两个月,焦曾先后向自己的导师陈寿孙教授提出过两个想法———离开清华与转做行政工作。
电机系的孙宏斌与焦连伟是同学,孙5年即拿下了研究生的全部课程,他步入副高的日期同样要远远领先于焦连伟。焦的多名同学毕业后也在不同岗位表现出色。
焦身边的人事后推测,这些对他都或多或少存在刺激。
在读研究生王佃(化名)对一件事记忆深刻———他特意邀请焦连伟做他的毕业论文答辩评委,未料素来平和的焦老师一口回绝。王佃后来才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大错误”,因为他事后才知道焦连伟还没有副高职称,无资格担任答辩评委。
2004年9月,电机系新一轮职称评定拉开序幕。刚刚回国的焦连伟第一次提出了参评副教授职称的申请。
据其导师陈寿孙教授介绍,当时电机系共有10余人竞争三个副教授名额。据2004年12月公布的结果,焦排第四名,被淘汰。
“其实他表现不错了,而评审结果也很客观公正,淘汰是很正常的事情。”陈寿孙说。
而此后,他找陈教授谈话,称自己压力太大,想离开清华。
陈寿孙教授认可焦的想法———如果焦连伟去其他高校的电机类院系,拿个副教授头衔轻而易举。陈寿孙也一度亲自为其寻找途径。但后来焦认为清华有无可比拟的工作环境,加之考虑到儿子今后求学的便利,他在反复多次后打消了此念头。
后来,焦连伟又提出脱离专业做行政工作。这一度令陈教授痛心。在陈教授看来,焦在专业方面是大有前途的。
但陈教授考虑到焦的个人情况,并未阻止。去世前,焦担任电机系电力系统研究所党支部书记、系工会副主席等职务。
与他共事多年的邓佑满表示,焦连伟做支部书记跟做学术一样认真,每次开会都认真准备和组织。“在学校那样的学术环境里,认认真真地做党务,为全体党员同志服务实为难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