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
中小学“性别革命”:女孩泼辣男孩娇弱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05-11-5 8:40:00 |
|
编前:目前,中小学校园的“性别革命”正在发生着变异,老师们都在感叹:男孩越来越敏感细腻,女孩越来越果敢泼辣了!
很难说这种变化好还是不好,但我们愿意探讨变异的成因:最重要的恐怕和社会观念的变化、家庭的周密保护有关———只有一个男孩,是根独苗,要被妥善保护;只有一个宝贝女儿,要让她厉害点儿,不能受欺负。
于是,与性别相反的特质呼之欲出。但是,单凭教导所生发的勇气,是否能造就女孩真正的自信呢?对男生的过度保护,会对他的未来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吸纳异性的优点并不等于要排斥自己的长处,而这些,在家长心目中需要更清晰的认识。
被“保护”观念所左右,孩子的个性也越来越难以捉摸。
新新女生“飞扬”“跋扈”
“飞扬”是初一某班的副班长,“跋扈”是她的好朋友。“飞扬”“跋扈”当然不是她们的真名字,而是班里的男生给她们的外号。这两个外号自然是“有来头”的,也给两位小女生带来了一些烦恼。
“飞扬”看起来爽快干练,梳着女生最常见的马尾辫,说起话来清脆有力,有条不紊。“飞扬”说,她并不喜欢自己的外号。因为感觉男生们对自己不够尊重,是对她日常管理的报复。
的确,在“飞扬”的班里,没有人不怕她。其实,“飞扬”之上还有位正班长,但是,那位正班长实在“缺乏气魄”,所以宣布决定、管理同学等得罪人的事情就都落在了“飞扬”头上。“飞扬”从小学就做干部,敢作敢为,深得老师赏识。一张小嘴巴也相当厉害,参加过辩论赛,当过主持人,得过演讲比赛的奖。所以,班里那些捣乱分子对她总是处于又恨又害怕的状态。
“你有没有想过让男班长来帮你呢,尤其在对待男生时?”我问“飞扬”。
“帮忙?”“飞扬”声音里明显露出不屑,“他不和他们一头儿就不错了!看他那胆小鬼的样子,气就不打一处来!”
原来,男班长是个成绩好而听话的孩子,从小就老实。他不知道怎样管理同学,更害怕大家不喜欢他。如果有男生向他挑战,他会顶上两句,但假如对方一威胁,他的声音就低下来了。而且事后,他会想办法去讨好对方,弄得自己极狼狈,没有威信。班里没人听他的话,他也就尽量不管。
“那你岂不太辛苦了!”我有点儿为“飞扬”不平。
“是啊!”她轻轻叹了口气。“但是,谁都不想自己的班比别的班差。既然老师和同学信任我,我当然就得担起责任来!我妈说‘做班长就要理直气壮,做就做好,要不就不做’!我爸也说‘虽然是女生,也不能扭扭捏捏,敢做敢当,做人才痛快’!”
这小女孩的话说得颇有些豪气,我直想:现在的小女生真了不得!
旁边的“跋扈”也发表进一步看法:“现在很多男生非常幼稚,开无聊的玩笑,还特爱欺负女生,有时你还手吧,他们还爱哭,讨厌!”
“跋扈”是那种看起来很像假小子的女生,一张秀气的脸带着女孩特有的清纯和美丽,但那双会说话的眼睛里却闪烁着“刚性的光芒”。
事实上,“跋扈”不仅在班里,在年级也是数一数二的厉害人物。她争强好胜,得理不饶人,像个小辣椒。她练过跆拳道,还认识不少校外的“厉害角色”。很多同学对她都敬而远之。她本人打扮得像个男孩,性格豪爽,班里有些男生和她逗着玩,结果就被她打哭了两个。一个男生的妈妈找到了班主任,但“跋扈”毫不在意,“谁让他们招我呢?”
“跋扈”做事不认输,只要她认准了,再辛苦也要做好。练跆拳道时训练很苦,有些男生受不了,退出了,可她爸爸不断鼓励她,让她坚持了下来。“我爸爸总是说‘女孩子做事也不能认输’!”
在小学时,她所在的武术队连年比赛夺得冠军。到了中学,又成为武术队的一员。“我妈妈说‘女孩子容易受欺负,学点东西防身。’不过,我现在觉得自己厉害不只可以保护自己,也可以保护别人,维持正义。”
虽然她的“正义”有时候听起来没什么道理,甚至带着霸气,比如扫除的时候,她让谁干什么,谁就得干什么,不做好就不让回家。
“不能总那么温柔善良,谁怕你呀?我妈妈说太温柔的女性,事业上很难成功!”
面前的这两个小女生,虽然还一脸的稚气,但是,她们早已经不是那种传统中的乖乖女。她们有自己的主见,更有自己的能力。只是,在和她们的相处中,总觉得缺少点什么,也许是熟悉中女孩子的那点温柔的气息吧!
乖乖男生“柔弱”“善感”
记得有一次我刚刚走出宿舍,一个男生就匆匆迎了上来,急迫而无助地问我:“老师,你有没有看到我的球?”
那是个高二的男生,一米八的个子,比我高出一个头多。就是在抬头仰视他的一瞬间,我心里突然生出一种感慨:他的身材再高大,内心也不过是个孩子!其实,他看到我刚出门,怎么可能知道他的球在哪儿呢?是习惯性的依赖让他来问我,以便求得安慰和帮助。
后来我得知,这个男生叫丁然,和他见面来自他妈妈的请求。丁然的妈妈对他真好,生活上无微不至,连情绪反常也没有忽视。那天,她带着儿子来找我,表现得比儿子还焦虑。
丁然白净秀气,一双眼睛含着忧郁,一看就是那种感情丰富,充满心事的人。遇到的是人际交往问题,他在班里受到同学的嘲笑。事情的起因是因为他写了一篇多愁善感式的文章,文笔优美,被老师推荐到报社发表。
应当说,丁然在学校表现不错,聪明,成绩优异,家庭条件好,初中时被妈妈送到国外念了一年书,外语口语出众。因此,他自我感觉一直良好。这次,作文发表,当然也不免露出一些得意之色。可是,当语文老师把这篇文章拿到课堂上宣读时,很多同学表现得大不以为然:什么“装腔作势”、“女性化”之类的词让他的自尊受到了极大的打击。
丁然为此逃了一天学,后来虽然去上课了,但一直不愿意和同学交往,连那些喜欢他的同学他也不愿意理。他的精神状态每况愈下,成绩也不断下降。说起这个,妈妈急坏了。
“高中生啦,孩子的学习最让人心焦!”“都怪我不好,把他培养得太细腻了,心眼儿小……”
他妈妈说,丁家是三代单传,从小就是家里的“重心人物”,受到格外的关注。小时候丁然也挺闹的,两岁时还曾经因为淘气而在头上缝过两针。但自那以后,妈妈就严格限制他的活动,不让他受到任何伤害。爷爷奶奶更是呵护有加,干脆每天看着,不再让他上幼儿园了。他们的理由是,男孩子之间就是爱淘气,打架打坏了怎么办?
“最可怕的还是,每次我一想做点什么他们认为危险的事,他们就大呼小叫地把我吓住。让我现在想做什么,耳边还经常环绕着他们惊恐的叫声,结果好多东西我都不敢碰了!”丁然也忍不住出来“控诉”。
家人的过度关注不仅让丁然失去了自由玩耍的机会,还让他变得越来越胆小、敏感。将一个活泼大胆的淘气包变成了一个多愁善感的小男生。
寻找性别的自尊与安全
看看“飞扬”“跋扈”,看看丁然,你能想到什么呢?
的确,时代变了,我们越来越超脱于从前对于性别的眼光。但是,目前越来越多的男生和女生所呈现出来的特质,却引发我们的教育思考。
许多家庭对女孩的胆识和行动不断鼓励,一方面来自他们对传统的突破,另一方面也来自他们对女孩的“担心”。就像“跋扈”的爸爸所讲,担心一个女孩子以后受欺负。那么,这样的担心之下形成的勇气,是否能造就女孩真的自信呢?听着她们对男孩们的不屑之词,看着她们张扬的个性,我的心里充满了问号。
在那一张张高傲的小脸背后,我分明感觉到,有着不易被人察觉的疲惫和孤寂。毕竟,这个世界是由两性组成的,一个性别的自尊与安全并不是由与另一性别的比较得出的,而是需要靠对自己性别的尊重与充分发挥得来。在这样“担心”中长大的女孩,这样舍弃了自己的温柔与细腻的女孩,是否就能获得父母们期望的成功呢?
如丁然一样被保护着长大的男生也越来越普遍。校园里,你常会见到精致而敏感的男生。他们有的会每天花两个小时来梳妆,有的会一天换三套衣服,有的说话脸红,有的动不动就痛哭流涕———
我不禁想起一些老教师的感慨:从前的男生常常是老师的安慰!那些小男子汉们总是表现得气概非凡。老远就和你打招呼,跑过来帮你搬东西,热情、有活力、有责任感,班里有什么事,主动站出来承担的一定是男生。“即便淘气,也淘得有股男孩的劲儿,让你还是喜欢!”
究竟是怎样的教育让男生变成了今天的模样?是过度的保护吗?是过度的担心吗?是从小就缺乏的信任吗?是一切都太顺利吗?家家都是一根独苗。我们不仅要问自己,也要问我们身边的孩子。他们需要什么,他们渴望的生活是什么,也许他们自己就会给出答案。
当然,男性女性化和女性男性化的话题永远也得不出统一的结论。心理学家贝姆曾经提出过双性化的概念,认为那些兼具男性和女性传统优势的人具有灵活性,社会适应好,是最容易取得成功的人。这个概念启示我们,吸纳异性的优点并不等于要排斥自己的所长。性别的完善应该是基于本性完善之上的加法操作过程,而不是摒弃本性的减法操作过程。我真心地希望,我们的女孩能够果敢而不失柔美,男孩能够温柔而不失刚毅!(青春热线督导 张丽丽) |
|
■相关链接
|
 |
|
|
|
|
 |
热门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