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男生“柔弱”“善感”
记得有一次我刚刚走出宿舍,一个男生就匆匆迎了上来,急迫而无助地问我:“老师,你有没有看到我的球?”
那是个高二的男生,一米八的个子,比我高出一个头多。就是在抬头仰视他的一瞬间,我心里突然生出一种感慨:他的身材再高大,内心也不过是个孩子!其实,他看到我刚出门,怎么可能知道他的球在哪儿呢?是习惯性的依赖让他来问我,以便求得安慰和帮助。
后来我得知,这个男生叫丁然,和他见面来自他妈妈的请求。丁然的妈妈对他真好,生活上无微不至,连情绪反常也没有忽视。那天,她带着儿子来找我,表现得比儿子还焦虑。
丁然白净秀气,一双眼睛含着忧郁,一看就是那种感情丰富,充满心事的人。遇到的是人际交往问题,他在班里受到同学的嘲笑。事情的起因是因为他写了一篇多愁善感式的文章,文笔优美,被老师推荐到报社发表。
应当说,丁然在学校表现不错,聪明,成绩优异,家庭条件好,初中时被妈妈送到国外念了一年书,外语口语出众。因此,他自我感觉一直良好。这次,作文发表,当然也不免露出一些得意之色。可是,当语文老师把这篇文章拿到课堂上宣读时,很多同学表现得大不以为然:什么“装腔作势”、“女性化”之类的词让他的自尊受到了极大的打击。
丁然为此逃了一天学,后来虽然去上课了,但一直不愿意和同学交往,连那些喜欢他的同学他也不愿意理。他的精神状态每况愈下,成绩也不断下降。说起这个,妈妈急坏了。
“高中生啦,孩子的学习最让人心焦!”“都怪我不好,把他培养得太细腻了,心眼儿小……”
他妈妈说,丁家是三代单传,从小就是家里的“重心人物”,受到格外的关注。小时候丁然也挺闹的,两岁时还曾经因为淘气而在头上缝过两针。但自那以后,妈妈就严格限制他的活动,不让他受到任何伤害。爷爷奶奶更是呵护有加,干脆每天看着,不再让他上幼儿园了。他们的理由是,男孩子之间就是爱淘气,打架打坏了怎么办?
“最可怕的还是,每次我一想做点什么他们认为危险的事,他们就大呼小叫地把我吓住。让我现在想做什么,耳边还经常环绕着他们惊恐的叫声,结果好多东西我都不敢碰了!”丁然也忍不住出来“控诉”。
家人的过度关注不仅让丁然失去了自由玩耍的机会,还让他变得越来越胆小、敏感。将一个活泼大胆的淘气包变成了一个多愁善感的小男生。
寻找性别的自尊与安全
看看“飞扬”“跋扈”,看看丁然,你能想到什么呢?
的确,时代变了,我们越来越超脱于从前对于性别的眼光。但是,目前越来越多的男生和女生所呈现出来的特质,却引发我们的教育思考。
许多家庭对女孩的胆识和行动不断鼓励,一方面来自他们对传统的突破,另一方面也来自他们对女孩的“担心”。就像“跋扈”的爸爸所讲,担心一个女孩子以后受欺负。那么,这样的担心之下形成的勇气,是否能造就女孩真的自信呢?听着她们对男孩们的不屑之词,看着她们张扬的个性,我的心里充满了问号。
在那一张张高傲的小脸背后,我分明感觉到,有着不易被人察觉的疲惫和孤寂。毕竟,这个世界是由两性组成的,一个性别的自尊与安全并不是由与另一性别的比较得出的,而是需要靠对自己性别的尊重与充分发挥得来。在这样“担心”中长大的女孩,这样舍弃了自己的温柔与细腻的女孩,是否就能获得父母们期望的成功呢?
如丁然一样被保护着长大的男生也越来越普遍。校园里,你常会见到精致而敏感的男生。他们有的会每天花两个小时来梳妆,有的会一天换三套衣服,有的说话脸红,有的动不动就痛哭流涕———
我不禁想起一些老教师的感慨:从前的男生常常是老师的安慰!那些小男子汉们总是表现得气概非凡。老远就和你打招呼,跑过来帮你搬东西,热情、有活力、有责任感,班里有什么事,主动站出来承担的一定是男生。“即便淘气,也淘得有股男孩的劲儿,让你还是喜欢!”
究竟是怎样的教育让男生变成了今天的模样?是过度的保护吗?是过度的担心吗?是从小就缺乏的信任吗?是一切都太顺利吗?家家都是一根独苗。我们不仅要问自己,也要问我们身边的孩子。他们需要什么,他们渴望的生活是什么,也许他们自己就会给出答案。
当然,男性女性化和女性男性化的话题永远也得不出统一的结论。心理学家贝姆曾经提出过双性化的概念,认为那些兼具男性和女性传统优势的人具有灵活性,社会适应好,是最容易取得成功的人。这个概念启示我们,吸纳异性的优点并不等于要排斥自己的所长。性别的完善应该是基于本性完善之上的加法操作过程,而不是摒弃本性的减法操作过程。我真心地希望,我们的女孩能够果敢而不失柔美,男孩能够温柔而不失刚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