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日益受到社会关注。如何通过合作办学,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发展自我,做大做强中国高校?作为中德两国政府间的合作项目,青岛科技大学与德国帕德博恩大学自2001年开展合作办学以来,至今已走出一条值得借鉴和推广的新路——中外合作办学铺就成才路。
2004年,山东省副省长王军民在全省高校有关会议上称赞:“青岛科技大学与德国帕德博恩大学合作办学组建的中德科技学院,其办学模式为中国学生的留学探索出一个成功范例。”近日,记者采访了中德科技学院,又飞抵德国帕德博恩市了解中德学院留学生情况。走访了帕大教研室、课堂、实验室、学生宿舍,与德国教授、留学生进行了交谈。在采访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双方教育、科研合作卓有成效,留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处处有人负责,事事有人关心,留学生们正在成长。
一
中德科技学院建于2001年5月,是青岛科技大学的直属学院,是经山东省政府和德国教科部批准的青岛科技大学与德国帕德博恩大学共同组建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2003年5月,经山东省政府批准,报请教育部,纳入全国统一招生计划,现招生专业有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包括机械电子工程、过程技术及橡塑工程两个专业方向)。在2003年、2004年两次部长级中德教育合作会谈中,均把办好中德科技学院列为议题,并纳入了中德两国政府间合作项目,作为德国政府“对未来投资项目(ZIP)”的一部分。学制采用“1+2+2”模式:即德语集训1年,在国内学习基础课两年,赴德国帕大学习专业课(包括半年实习和毕业环节)两年。学院执行中德双方制订的“共用教学计划”,学生修业期满合格可同时获得青岛科大和德国帕大学士学位。根据中德两国已签订的关于双方学历互认的协议,获得学士学位后,可继续攻读德国硕士(Master)和博士(Doc鄄tor)学位。
值得一提的是,德国帕德博恩(Paderborn)大学位于德国西北部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帕德博恩市,地处欧洲中部。据帕市市长包翰士介绍,帕市已有1200年历史,是个很有吸引力和辐射作用的经济企业所在地,有众多成功的企业和行业可以提供非常好的就业机会。记者看到,在这个充满魅力的城市,交通便捷,周围的自然景色与富有文化内涵的历史性建筑相得益彰,适于学习和生活。帕大现拥有13500名注册在校生及1500多名教职员工,其中博士生导师300多名。学校研究范围遍及人文科学、信息工程、教育学和艺术体育等87个学习方向,其中计算机信息技术、过程工艺及橡塑技术、机械工程等专业在德国名列前茅,著名的“汉茨—尼克斯道夫(Heinz-Nixdorf)计算机研究所”就设在该校。根据中国教育和科研网公布的资料,德国高校信息技术排行榜,在德国252所高校中,帕大位居第13位。
二
德国非常重视实践教学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在德国两年的专业课学习中,留学生均要在学校实验室里作大量的实验及训练,还要到企业参加半年的专业实习。为了保证学生能在实习中了解并掌握德国最先进的工程技术,办学双方一般只选择BASF、BAYER、DEGUSA等代表世界该专业发展水平的国际化公司作为实习地点。同时,为保障学生生活,实习企业还提供每月600—900欧元不等的生活补贴。另外,德国MIELE、DEGUSA等公司还专门为中德科技学院学生设立了不低于500欧元的奖学金。
青岛科大与德方的合作办学缘何得到长足发展?通过调查,我们得到了这样的启示:
一是组织制度有保障。双方成立了校长、教务长及教授组成的理事会,监督和管理办学工作,每年召开专题会议;德方组成12人管理小组,专门负责留学生的管理及服务,青岛科大也专门派1名教师常驻德方负责联络及协助管理;管理小组针对留德学生特点,制订了细致、切实可行的学业方案,以促使学生尽快完成学业;坚持每周留学生例会,管理小组教师“现场办公”听取学生对上周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意见。二是全程采用中德双方制订的共用教学计划。基础课教学由中德各派一名教师共同负责,并使用中德文两本教材。语言环境的提前介入,保证留学期间能够适应德方提供的专业课教学。三是双方联合为企业搞科研促教学。通过了解工业界对教育界的需求,掌握市场需求的第一手资料,促进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四是引进融合优质教育资源,联合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开展科研合作,以快速提高中国高校办学水平。同时,为中德经贸、科技交流与合作培养具有两国文化背景、两国语言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五是实施符合国际标准的专业课双语教学,做到优势互补,积极招收周边国家留学生,实现中国教育国际化。
三
德国联邦议会科教委员会主任贝尔克女士,帕大副校长谢菲尔教授,中德合作办学创始人、中德科技学院副院长帕尔教授,帕大机械学院院长高斯迈尔教授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普遍认为中德学院留学生有朝气,勤奋、上进、好学,学习成绩一点也不比德国本土学生差。
帕大工程热力学与能源技术研究所的施巴恩教授,严格选拔的12名德才兼备科研项目助理中就有中德学院留学生两名,其中袁珊是唯一的本科生。他所教的学生中,许多中国留学生成绩名列前茅。化学系教授瓦耐克告诉记者,在其所教专业课中,40名中德学院留学生考试成绩全部合格。但对留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教授们也直言不讳:一是要进一步强化德语语言学习。专业课因涉及到大量专业德语词汇,会影响听课记笔记,需要补习德语。中国留学生喜欢“扎堆”用中文交流,这对提高德语会话不利。二是不耻下问不够,害怕回答问题,更不会主动提出疑问。三是中国高校专业设置是“保姆式教育”模式,课程均有“菜单”,但德国高校除专业必修课统一外,其余课程由学生“自由”选修,为此中国留学生很不适应。四是实验操作动手能力差,这与中国重视实际操作不够和实验室匮乏有关。
青岛科技大学校长助理、中德科技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李庆领教授,结合自身留学德国的多年经历告诫留学生,要到德国读大学并完成学业,首先要能够包容异国文化又不放弃自我。另外,除具备基本的经济条件外,一定要有优良的学习成绩,较强的生活能力以及高度的学习自觉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