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础教育 >> 成长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校园视点:专家呼吁提高中学生心理承受力
来源:燕赵都市报     2007-4-29 15:48:00
 

新闻背景:石家庄市银龙小区一名高二学生因向家中索要5000元钱买狗,遭到母亲拒绝,一气之下,在家中上吊自杀,幸亏发现及时,才脱离危险。高中生竟然为如此小的事情自杀,抗挫折能力之低,可见一斑。

(本报记者:马利)

☆中学生抗挫能力较差

石家庄市23中副校长杨柳青认为,受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影响,现在的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差。中学生常见挫折心理具体表现为:

生理上:由于身材矮小、肥胖,五官某部分不够端正,或轻或重的残疾等而产生的自卑、自我厌弃等;

生活上:由于经济贫穷或不能满足自己需要,与朋友不和,生活不能自理,不能适应新环境等而产生的忧虑、伤感;

学习上:由于学习吃力或下降,考试失利,觉得老师不信任自己等而产生的考试焦虑、自我怀疑、丧失信心,以致厌学、自暴自弃等;

思想上:对家庭、学校、社会、人际交往、人生意义等存在消极认识;

性格上:自负、偏激、好斗、凶暴、懦弱、胆小、自卑等。

☆成长太顺不懂挫折滋味

当代青少年心理承受力差,家庭和学校难辞其咎。现在的孩子,学习、生活都由父母打理,过分依赖父母,显得娇嫩、脆弱,缺乏自立能力,尤其在挫折面前软弱无力,经不起轻微的打击,遇到一点不顺心的事情就容易情绪低落,消极颓废,甚至悲观失望。

另一方面,学校的挫折教育往往不能持之以恒。很多中小学生的挫折教育,主要靠几天的军训,或者到艰苦的地方待一段时间体验生活,这些形势上的东西与挫折教育无法等同起来。

☆遭遇挫折应乐观积极

遇到挫折后,消极、逃避,甚至放弃生命,都是懦弱的表现。中学生应该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挫折。

保持冷静,正确归因。中学生遇到挫折,要善于分析产生挫折的原因。对造成挫折的原因进行符合实际的、中肯的分析,避免归因的片面性,这是解决挫折的前提。同时还要正确评价自己,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发扬自己的优势去弥补自己的不足,并逐步提高战胜挫折的勇气和力量。

自我宽慰,转换情绪。受到困扰时,要心怀坦荡,情绪乐观,学会从好的一方面看问题,这往往有助于挫折向积极方面转化。挫折可以使人消沉,也可以使人振奋,关键是看问题的角度和方法。“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如果能适当地变换思维的角度和方式,从另外的角度重新评价和审视所遇到的挫折,也许会发现事情有利的一面,从而获得力量和信心。

向他人倾诉,寻求帮助。遇到挫折时不要闷在心里,应该找朋友或家长、老师,倾诉你心中不快,寻求他们的帮助。这样不仅能改变内心的压抑状态,减少内心的焦虑和紧张情绪,而且有助于重新鼓起勇气和信心。

此外,中学生还应该学会微笑;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辩证地看问题;训练自己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

■相关链接  
  • 班主任如何树立自己的威信
  • 要当班主任先过培训关
  • 班级中的人力资源管理
  • 正确面对学生的逆反心理
  • 向善——班主任的必备素养
  • 山东省滕州五中党支部书记、校长 孙卫志
  • 北京市顺义区第一中学校长兼党委书记史树芳
  • 北京海淀中心学区副校长 中关村第四小学校长刘可钦
  • 北京市大兴区第二小学校长、党支部副书记张存忠
  • 站内资讯搜索:  
    杏 坛 书 架 关 注 成 长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教育服务
    ·在好老师和跟谁学之间划上..
    ·孔令义:书法艺术应在科学..
    ·山东高青县田横小学女教师..
    ·广西:3年内将投入60亿元发..
    ·改革开放30年:八大变化见..
    ·警惕:五种不正确的家庭教..
    ·石家庄市直各局深入开展主..
    ·葫芦岛:特殊的国防教育宣..
    ·辽宁省教育厅:组织学生滑..
    ·利川着力抓好廉洁征兵教育..
    更多..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