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删”:考纲明确予以删除、不列入2006年高考考试范围的内容。除教材带☆号的阅读课文外,还有以下内容被考纲删除:
(1)中国古代史:第一章第二节周朝的强盛、井田制,第一章第三节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第二章第三节刺史制度,第二章第六节两汉同越南的交往;第三章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中的北方经济部分;第四章第一节《短暂的隋朝》中广设粮仓、修筑驰道,第四章第四节从府兵制到募兵制;第五章第三节庆历新政;第六章第二节明朝中后期政治的腐败和明末农民战争。
(2)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五节太平天国兴起的原因、东征、天京变乱、重建领导核心、太平天国的防御战;第二章第五节平壤战役,第七节戊戌变法的背景、维新思想的产生(早期的维新思想)、第二章第八节反洋教斗争的发展;第三章第二节革命派和保皇派的论战、第三章第三节各省响应;第六章第一节黄埔军校的建立,第六章第二节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孙中山北上和国民会议运动,第六章第三节工农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
(3)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一章第二节井冈山的星火、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第一章第五节华北事变;第二章第一节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发表、第二章第三节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独裁统治和经济掠夺;第三章第四节毛泽东的新年献词、北平谈判;第七章第一节文革的背景、全面夺权和二月斗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干部下放;第八章第一节《在徘徊中前进》中的中国严重的困难、全国科学大会、恢复高考;第十章第一节国际环境,第十章第二节外交环境恶化、50年代初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建设现代化的国防。
(4)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第二次工业革命,第四章第三节19世纪末20世纪初非洲人民的反帝斗争和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第四章第四节 19世纪晚期欧美工人运动、第二国际。
(5)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一章第一节苏维埃政权的巩固;第二章第四节二战前中朝人民的抗日斗争、德意日法西斯的结盟;第四章第三节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亚洲的人民民主国家,第六节除新加坡和韩国之外的东亚、东南亚国家经济的发展;第五章第二节国际裁军的进展和地区缓和;第五章第三节知识经济的兴起。
【备考提示】对2006年考纲已删除的内容,高考原则上不作要求,就是要涉及,一般也会象2005年文综卷(一)第37题一样,就凯末尔革命提供相关的历史材料,并就历史材料进行设问。因此在考纲出来后进行的第二轮复习,一般可以不再复习被删除的内容。即使高考试题中涉及到本部分知识,也可以用第一轮复习时的知识储备来应对。不过,根据国家考试中心专家的解释,对删除的内容要一分为二地对待,不能绝对地放弃。因此对某一专题知识中难以人为割断的、比较重要的和常见的部分删减内容,建议同学们参照本文后面“慎”一部分,以做到“删中有留”,合理取舍。
2、“改”:考纲与教材表述不一致、容易引起学生误解的知识点。它们或者使考查的知识点更加具体、明确,或者缩小了知识的外延,或者将分散的知识加以整合,使历史概念更加完整。
(1)中国古代史:将“分封制”改为“西周的分封制”;第一章第六节“由公田到私田”改为“土地所有制的变迁”。
(2)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六章第四节改“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为“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
(3)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一章第四节“红军战略转移”,包含粉碎国民党发动的第四、五次反革命“围剿”、长征、遵义会议、胜利大会师;第五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改为《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和向社会主义过渡》、“三大改造”改为“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抗战时期国民党“独裁统治和经济掠夺”改为“一党专政和官僚资本的膨胀”、将“国民经济的曲折发展”并入“文革”期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将“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对外关系的新成就”并入“文革”十年、将“外交事业的重大发展”分解到不同阶段,变专题史为通史形式。
(4)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第四章第一节改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形成”,将第二节《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并入其中。
(5)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第四章第四节将“美苏争霸局面的形成”和“20世纪 60年代到80年代初的美苏争霸”改为“美苏争霸局面的形成和发展”;第五章第二节《世界政治的发展》改为《世界政治的发展和地区冲突》
【备考提示】对“改”的部分,要注意2006年高考考纲与教材的不同表述,明确一事多说,一义多词,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多样性。注意修改后的相关知识所包含知识点的变化,知识内涵与外延的变迁。要强化学生审题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领会命题人员对某些历史事件不同说法的内涵,以便有的放矢,正确审题作答,减少无谓的失分。
3、“升”:考纲将教材中用楷体字排版的个别阅读内容升格为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它的地位等同于教材中的宋体字。
(1)中国古代史:第三章第二节均田制;第五章第七节元朝灭亡;第六章第六节华侨与南洋的开发。
(2)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六章第四节“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
(3)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一章第二节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4)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三章第四节意大利的统一。
(5)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一章第一节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备考提示】教材中的楷体字部分,会考和高考一般不作考试要求。但在复习时,对与教材正文有密切联系的楷体字知识,或属于历史事件发展进程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如对事件的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实质、古今地名对照、重要注释,等等,都建议作宋体字处理。例如2004年高考湖南四川卷的“公行”题、2005年全国卷的“滇王之印”题和“亚非会议”题都是如此。另外,考纲规定必考的楷体字,那怕与教材正文关系不密切,也要引起注意,加强复习,避免知识的遗漏。
4、“缩”:2006年高考考纲与教材相比,考试范围相对进行了一些压缩。它将一些过于宽泛的历史概念更加明确、具体到某一历史阶段,或者只要求考生掌握某一历史现象下多种表现或内容的一部分,以减轻考生的知识记忆负担,更好地考查主干知识和考生的学科能力。
(1)中国古代史:将“分封制”改为“西周的分封制”。
(2)世界近代现代史:将“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改为“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将“东亚和东南亚经济的发展”改为“韩国和新加坡经济的发展”。
【备考提示】为了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或者为了突出某一历史阶段特征,考纲对教学大纲和教材中的历史知识进行了压缩,以突出主干知识,减轻学生识记负担。在指导学生复习时,要根据考纲对知识的压缩,合理进行诠释,正确把握其知识内涵和外延,帮助学生区分被缩小的、不作考试要求的部分知识点。
5、“慎”:考纲已经明确删除,但与前后必考内容有密切联系、应提醒同学们在备考时适当注意的知识。它有利于整体知识体系的构建,在高考中有时又难以回避。它常出现在组合式选择题或问答题之中。
(1)中国古代史:我国最早培植粟和水稻、最早发明养蚕和丝织技术,甲骨文、《周易》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两汉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太学、尊儒尚法、两汉水利建设与最早农书《汜胜之书》;三国两晋南北朝起止时间与都城、北魏孝文帝改革、翻车;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的性质,黄巢的大齐政权、流动作战与首次提出平均思想;五代时全国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由北方移到了南方;元朝设大司农司、颁《农桑辑要》、元代海运与内河运输;北宋“交子”与宋元时期的“市舶司”;李自成“均田免粮”与大顺政权,清朝前期的“公行”。
(2)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中国第一个半殖民地性质的海关;第一章第四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太平天国后期的领导核心;总理衙门、“借师助剿”、汉族地主武装;马尾海战与镇南关大捷、《中法新约》打开了中国西南门户,台湾和新疆行省的建立;列强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兴中会等革命团体的建立、广州起义和革命思想的传播、清末新政与“皇族内阁”;几派军阀与军阀割据的根源、府院之争、护法运动。
(3)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的标志、“东北易帜”标志着国民政府基本上统一全国、民国四大银行、民族工业显著发展、1933年基本关税自主;井冈山的星火、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中华民国宪法》与第二条战线及“新二十一条”的含义,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飞机、铁路、桥梁的创制或修建,地质学家李四光;恢复高考制度与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中国居于第一的科技成就。
(4)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东印度公司,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开始建立海上霸权,18世纪六七十年代,成为“日不落”殖民帝国;对殖民主义的评价;对维也纳体系的评价、四国同盟与神圣同盟、法国七月革命、二月革命与六月起义;美国的对外政策;第二国际存续时间、“五一节”来历。
(5)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苏维埃政权的巩固、20世纪20年代英国国名与经济地位变化、意大利法西斯上台的时间与人物、日本和美国的经济地位、美国金元外交政策;七十年代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亚非会议、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印巴冲突和巴以问题的由来;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与发展;不结盟运动与七十七国集团。
【备考提示】教材中总有一些没有列入考纲的知识,它们大部分是带☆号的阅读内容,也有一些是前几年高考已考过的知识,甚至有的内容是人为放弃的知识。由于编写方面的原因,它们使知识网络出现一些缺陷。因此,只要与考纲要求掌握的知识有密切联系、成为知识链条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的没有列入考纲的知识也应引起重视,不要轻易抛弃。如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就应包含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的显著发展;复习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时,就应包括五代南宋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等。有目的、有重点地注意被删除的知识点,将有助于构建整体知识体系,有利于灵活应对组合式选择题,即便面对跨度较大的主观性高考试题时,也能从容应对,做到答案要点全面,防止不必要的丢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