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高考第30题取材于一则新闻报道,题目以小见大,从上海市过去和现在对城市绿化中修剪下来的树枝的不同处理,反映出上海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其中第2小题:循环经济是一种“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经济,请举一个在日常生活中符合或违背循环经济理念的实例。 2003年第31题以“食人鱼入侵”事件为背景,其中第2小题要求以这一事件为题材,选取一个角度进行课题研究,完整写出选题并简单写出选题的理由。以上两道高考题的共同特点是注重对学生运用知识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体现了上海市“二期课改”的思路和要求。探究能力是我们必须过好的一道坎,它是综合适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是从容自如应对高考所必须具备的关键性能力。提高探究能力笔者有三点建议:
一是在主动学习中培养问题意识。
不少同学往往习惯于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不会独立思考,这样的学习方法不仅事倍功半,而且不符合高考改革的要求。我们要在学习的全过程中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动脑,不断生疑、质疑、解疑。比如我们复习商品这个概念时联系实际仔细想一想:工厂里的电视机是不是商品?商店里的电视机是不是商品?你家里的电视机是不是商品?从商店里买来送给爷爷的电视机是不是商品?只要主动学习,打破思维定势,就能提出问题并用自己的头脑分析解决问题。
二是学习中养成探究问题的习惯。
能力不是老师“讲”出来而是自己“练”出来的。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了探究问题的习惯,才能在高考中运用自如。结合我们所学的知识,可以从经济常识、政治常识进行多角度地思考,比如经济常识就可以从国家的宏观调控、财政、税收的作用、市场经济的特征和功能等理论思考。
三是结合社会热点,培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高考出题以问题为中心。我们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注意筛选、积累出热点问题,运用基础知识分析热点问题的来龙去脉,学会从开放的视觉上去分析问题。这里筛选部分社会热点问题供同学们交流思考:
我国煤炭事故频发;全国人大常委会就 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首次召开立法听证会;国务院颁布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白皮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