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高考语文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题成了全卷的难点,这是师生公认的。教师当然要认真研究近几年所出的现 代文阅读试题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对策。但有一条最根本的作法必须牢牢抓住不放,即指导学生扎扎实实地逐 渐养成精读的良好习惯。教师只是一般性地、笼统要求学生仔细、认真、反复读,不行;必须指导学生具体地 掌握精读的基本方法,抓住规律性的东西,使学生的精读能力在训练中不断强化。因为精读乃是掌握各种阅读 方法的基础。 在阅读训练中,要使学生学会运用工具书准确地解释词义,选择恰当的义项,对陌生的词语进行恰如其分 的解释。使用工具书不解决问题时,教师应培养学生借助语境推断词义的能力,根据构成该词语的各个语素推 断词义的能力。还应该使学生熟悉词语的适用范围,要理解某些特殊词语的特定含义和作用。 在阅读训练中,为了使学生理解句子的确切含义,要让学生练习抓住并突破关键词语。因为有些句子意思 的表达和句中某些词语关系至为密切,抓住了关键词语,句子的意思也就容易理解确切了。有些句子要让学生 结合句子表达上的特点来理解它的确切含义,或让学生通观上下文,以辨别句子含义,对含义抽象的句子可举 例说明。还应该让学生具有对句子的含义进行提要式或评析式概括的能力。 不同体裁的文章,运用的表达方式不同,所以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对依靠逻辑思维进 行写作的文章,要训练学生采用提取中心语句的方法来抓住文章的内容要点;对小说、戏剧和一部分散文,要 让学生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抓住人物的特点,来概括作品的主旨;有些文章应训练学生善于借助背景材料, 即作家的思想、经历和时代背景,深入理解作品内容。 文章的内容要点,需借助材料来表现,不能对文章中材料作出确切分析,就难以准确抓住内容要点。因此 ,平时要训练学生对材料进行量的分析,即明确文章用了哪些材料,哪几件事例,哪些方面的情况;不同逻辑 层次上的材料,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不可混为一谈,要训练学生分清材料的隶属关系,同一类属的材料,在 文章中处于不同部分,也应恰当归纳;主要材料是观点的直接支撑物,而陪从材料则从反面或侧面起到对比烘 托的作用。要让学生理解各种材料的作用。 要训练学生理清文章层次及作者思路,熟悉常见的层次关系,如纵向递接的关系、横向并列的关系、逆向 转折的关系、阐释解说的关系、因果推论的关系、比照烘托的关系等。这样,可全面了解作者意图,更好地把 握文章内容。此外,运用图解法分析文章层次关系较好,因为图解过程就是使分解和综合的思考活动进一步明 晰化的过程。 学生具有以上所说的“精读训练”作为现代文阅读的扎实基础,教师再注意到近几年高考试题选文多样化 的特点,适当扩大学生的阅读面,选文精当,不拘一格,让学生在阅读训练中把握各类文体的不同要求。同时 ,根据题型综合性的特点,对学生加强解题技能的训练。突破现代文阅读这一难点是有可能见效的。
三
高考作文命题方式几乎年年不同,或采用传统的一卷一文命题方式,或给文字材料作文,或给图画材料作 文,或一卷两题一大一小,或两文两体(或两种表达方式)。怎样才能使学生以不变应万变呢? 首先,在思想方面,要使学生有正确的立场观点,健康的思想感情,一定的政治理论常识。只有这样才能 正确地观察研究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写出思想正确,感情健康,有积极意义的文章。毛主席的基 本哲学观点近些年好像不大流行了,其实还有许多现实意义,诸如“存在和意识”,“实践和认识”,“外因 和内因”,“现象和本质”,“主流和支流”,“坏事和好事”,“偶然和必然”等等,不仅政治课上要向学 生灌输,而且作文课上也应以此武装学生头脑。使学生面对不同题目或所给的不同材料,能用正确的观点做出 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分析,这的确是至关重要的一点。而这方面恰恰是终日忙于应考的众多学生作文中最薄弱 的环节之一。 其次,切不可让学生的思想终日禁闭在备考的象牙塔里,应引导他们随时注意观察、体检、研究、分析自 己所接触到的人和事,从而不断积累写作素材。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他们和社会有很多接触和联系,日常 总会耳闻目睹一些社会现象,应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他们听到或见到过坚持实事求是好作风的干部,也听到或 见到过某些人身上欺上瞒下、弄虚作假,言过其实的坏作风。教师要引导他们分析研究。他们也听到或见到过 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时代中能充分发挥自己优势与特长的强者。教师要引导他们讴歌与赞颂。他们还听到 或见到过能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舍生取义”的英雄模范人物。教师应引导他们 学习与效仿。他们还听到或见到过祸国殃民的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的种种丑态。教师应引导他们斥责与批判 。总之,要引导学生平日准备写作材料,就像为了做饭准备柴米油盐一样,这样学生才能写出既有骨头,又有 血肉的好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