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随着对素质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和认识的不断提高,在高校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明确地认识到,高校素质教育的关键问题,就是设计出一个阶段特征明显、连续的素质培养目标体系,这是高校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最后结果,是学生素质发展的质量标准,是实施素质教育、安排素质教育教学活动以及评价素质教育工作的基本依据。
然而,通过素质教育的表层,我们又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事实:做表面文章只喊不做者有之;把素质教育导向艺术教育者有之;观望等待者亦有之。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与教育者本身素质不高有关,也与教育者没有正确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有关。素质教育的内涵应包括三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三个层面:学会做人;培养各种基本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在这三个层面中,第一个层面主要表现为“成人”教育,即人成其人;第二个层面是一般人才的教育;第三个层面是创造性人才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活力与动力,以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其核心是创造力的开发。
一、学会做人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
指导学生学会做人,这是学校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学会做人”的内涵相当丰富,我们认为总的来说就是能够主动适应社会的要求,言行举止符合社会的规范。具体来说,应该具有三种意识,两个习惯。三种意识首先是爱国主义意识。要懂得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具有报效祖国的精神,立志为实现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学习。这就是学会做人的基本要求。其次是公民意识。要做“四有”公民,能够遵纪守法,法制观念强,具有社会责任感,在享受宪法赋予的公民义务。三是道德品质意识,具有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能够自尊自爱、诚实守信、待人有礼、孝敬父母、团结同学、公德心强,能够尊老爱幼、助人为乐、扶危济困、爱护公共卫生、遵守公共秩序、自觉保护环境。两个习惯,一是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言行举止文明有礼,符合规范。二是具有劳动习惯,能够珍惜劳动成果,尊重他人劳动,自觉参加社会公益劳动、自我服务劳动和社会实践锻炼。
二、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对于高校来说,当前一项迫切的素质教育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学校要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能力,不能停留在口头的呼吁和讨论中,而要落实到学校的课堂教育中。这是由教师队伍素质、管理人员素质、教育教学条件等因素综合决定的。课堂教学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将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才能使素质教育大收成效。课堂教学担负着使学生主动掌握知识的同时实现全面发展以及在一般发展的同时实现个性才能的特殊发展的重要任务。而建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既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又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水平及教学质量的提高。
因此,高校素质教育要从实际出发,要以“能力为核心”,培养学生独立适应社会生活的生存能力、人际沟通与合作能力、审美能力以及各种相关的专业技能。应制定教师素质标准和教师基本功体系,使得教师成为一专多能、教育理论素质好、敬业精神强的教育教学专家,以胜任学生素质培养工作的需要。要按照不同阶段学生素质培养规格,配置教学仪器、设施设备,尤其是现代化教育设施设备的配置和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创设素质教育所需的各种教育教学条件,为学生的素质形成与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学校领导的主要精力应放在提高学校发展学生素质的能力上来,认真研究这种能力的现状,研究如何通过能力的提高来更好地促进学生素质的形成与发展,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使学校发展学生素质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
素质教育着眼于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21世纪学校教育的方向。素质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重点,变学生适应发展为创造性发展,造就一批在知识经济时代能够独领风骚的杰出人才。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是转变教育观念。创新能力是在学习前人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提出创见和发明发现的能力。它标志着知识技能的飞跃,是智力高度发展的表现。在现有知识储备和智力水平下,对未知东西的探究、掌握和完善都可视为一种创新活动,可见创新并不神秘,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学校必须确立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素质教育目标,从继承已有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转变为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内在动力,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特性之一,它包括创新发展、创新思路和创新能力三个层面。创新意识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前提。学生要勇于探索大自然和社会的各种奥秘,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知识的广采博取中力求达到博、深、新的统一,及时更新观念,掌握新兴学科与学术前沿的新思想、新动态。大学生必须在变革旧的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学会新的思维方式,除了掌握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以外,还要学会辐射思维、逆向思维等等,尤其要学会通过多学科的交叉互渗整合中,发现新的意蕴。创新能力是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在实践中的确证和外化。学生应力求多参与创新实践,让创造的成果真正成为创新能力这一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改革教学方法,重视实践环节,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未来发展的创新人才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