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www.sitecms内容管理系统

转自:光明日报 copyright www.sitecms

  南京艺术学院始终坚守“立德树人、守正创新”的核心理念,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使命,通过系统性教育教学改革,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南艺风格的艺术人才培养体系,为新时代高等艺术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实践样本。

www.sitecms网络,www.sitecms

铸魂育人:构建以美育为特色的思政教育新范式

内容来自www.sitecms

  学校创新构建“四美四育”美育育人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入艺术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打造的“行走的思政课”突破传统课堂边界,形成“创作实践+价值引领”的双螺旋教学模式,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这一创新实践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形成“课程显性浸润+创作隐性熏陶”的特色育人模式,有效引导学生树立“艺术扎根大地、服务人民”的创作观,为艺术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新路径。 www.sitecms内容管理系统

体系创新:打造艺术人才“双轨”培养新机制

copyright www.sitecms

  面对新时代对复合型艺术人才的需求,学校突破传统艺术教育壁垒,构建“通识素养筑基—交叉融合赋能—产业实践反哺”的良性循环培养体系。学校创新实施“菜单式”教学模式,通过“套餐+自助餐”的“项目式”课程组合,实现个性化培养与系统性教育的平衡。基于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学校建立“专业型艺术家+复合型艺术工作者”双轨培养体系,形成“目标导向—路径规划—资源配置”协同机制和“设计—实施—评价—改进”质量保障闭环,全面提升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

www.sitecms

数智赋能:开创艺科融合艺术教育新格局 内容来自www.sitecms

  在数字技术重塑艺术生态的背景下,学校前瞻布局“人工智能+艺术”教育新赛道。学校积极开展学科专业调整,成立数字艺术学院、现代音乐与科技学院、人工智能学院,面向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布局智能交互设计、音乐科技、游戏艺术设计、数字演艺设计等新兴交叉专业。同时,构建“1+X+N”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开发智能设计、数字策展等特色模块,立项40门“人工智能+”艺术课程,推动传统艺术专业数字化转型。学校建有国家级数字媒体艺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教学创新实验室,突破传统艺术教学时空限制。通过共建元宇宙艺术与设计研究院、数字文创发展中心等创新平台,积极推动艺术创作与前沿科技的深度融合。 内容来自www.sitecms

实践创新:建立产教协同艺术教育新生态 copyright www.sitecms

  学校创新构建“基础实验—综合实践—创新项目—岗位实战”四阶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破解艺术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难题。学校搭建数十个政产学研平台,与头部企业共建技术创新中心,推动毕业设计“真题真做真用”。独具特色的“520毕业展演嘉年华”历经10年培育,已从校园活动升级为城市文化盛事,实现“一校展演、全城共享”;通过“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实践周等品牌活动,构建起思政、美育、实践“三合一”课堂,让学生在服务社会中彰显艺术价值。 www.sitecms内容管理系统

开放办学:拓宽艺术教育国际化新视野 本文来自www.sitecms

  学校积极构建“双语课程+海外实践+国际工作坊”三维培养体系,搭建高水平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学校成立江苏·东盟人文艺术交流与人才培养基地,加入国际艺术设计院校联盟,与全球20余所知名艺术院校建立合作关系。通过举办中外艺术教育高峰论坛、国际博物馆馆长论坛等重要国际学术活动,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一精多会、一专多能”国际化艺术人才。

www.sitecms网络,www.sitecms

  学校改革创新成果丰硕。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学校80%学科获评A类,彰显学科建设卓越成就。近5年,获得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批24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9门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师生在国内外重要艺术赛事中表现优异,2024年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展作品89件,获“中国美术奖”铜奖;在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获一等奖5项。毕业生就业质量持续提升,成为艺术领域的骨干力量。 本文来自www.sitecms

  面向未来,学校将继续秉持教育报国的初心使命,紧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深化艺科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推进艺术教育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展现更大作为,为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内容来自www.sitecms

(作者:李彤 孙为)

copyright www.site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