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
在自然中生活:无负担的学习
|
来源:阿里巴巴 2008-6-19 10:41:00 |
|
我是以返回10多年前的高中时代,还原当时的心态来写这篇作文的,让大家评价我是否还有高中生的气质
在自然中生活
这个“自然”可以指大自然,也可以指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
但我感觉现在的学生不是生活在自然中,而是生活在由家庭、学校、社会编织的无形的网中。
自从我背上书包的那天起,就受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的特别关照,告诉我应当怎样好好学习,要上最好的小学,最好的中学,最好的大学,然后你才有出息。从此我的人生轨迹就早已经被设定了。
现在的学生白天要上课,晚上做作业到很晚,双休日还要上各种补习班,或者请家教。
课外活动少之又少,比如我们所在的高中,组织春游之类的活动要层层报批,首先班主任要同意,然后是年纪组长,教务主任,最后是校长要同意。因此多年来我校从未组织过一次集体性的外出游玩活动,更有甚者,校方为了避免学生在校内出事,规定下课期间,学生只能在本楼层活动。
校方也有自己的苦衷,由于目前的社会赔偿机制还未完善,万一出事校方要承担主要责任,相关责任人要处理,学校要赔偿损失。
现在是唯成绩论,唯升学率论。教育局责任到学校,学校责任到班级,责任层层落实,指标一旦完成,皆大欢喜。有功人员得以升迁、奖励。
这样的后果,第一,现在学生的体质下降,现在满大街的都是小胖墩,小四眼。听说上海市目前的中学生1000米考核的达标成绩,比10几年前延长了10多秒钟。
我们从小学开始就有奥数培训,到了中学还有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奥赛项目。但是著名华人数学家丘成桐却认为奥数对于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毫无用处。
还有我国的中学生在各项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上的得了那么多奖牌,但迄今真正作出前沿性成果的并不多。还有大学少年班也一样,所谓的“神童”真正成才的也不多,只是智力被早开发了几年而已。其实无论是奥赛还是少年班也都是应试教育,组织有经验的老师吃透历年的考题,然后找一些尖子生集训一番,拿了奖后,学生可以免试上名牌大学,老师、学校得以奖励,何乐而不为?其实这些跟能不能培养创造性思维是风牛马不相及的事。
现在有个说法叫第十名现象,意思是说:日后在社会上作出成绩的往往是成绩中上的学生,而不是拔尖的。因为成绩拔尖的往往只会循规蹈矩,唯老师的话是从。而一个人社会价值的体现往往不是靠单一的评价体系取得的。
有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现在有创业想法的年轻人比10多年前下降了许多。要知道创业与创新才是一个国家的发展与进步源动力。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在自然中生活,我建议教育部门、社会、家庭逐步拆除这张无形的网。
首先从源头上我们的大学招生要向美国的同行们学习,不唯成绩论,而要看学生全面的表现,参加社团活动的情况,尤其是社会活动能力。香港大学拒招内地高考状元一事,值得我们深思。
上行下效,我们的高中、初中、小学,也要多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社会活动,多参加社团的活动,发展全方面的素质。并且记入成绩,作为招生的主要依据之一。
要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以致用。
这样的话,也不会出现现在的:学生学得累、老师教得累、家长管得累的现象了。 |
|
■相关链接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