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多世纪以来,伴随着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友好关系的不断深化,中阿教育合作与交流成为中阿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不久就与一些阿拉伯国家开始了教育代表团互访、互换留学生以及向阿拉伯国家派遣教师等教育合作与交流。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加大了对阿拉伯国家教育物资援助的力度,积极开拓新的教育合作与交流领域。 2004年9月,中阿关系史上的空前盛会“中阿合作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在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总部开罗召开。中国与阿拉伯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共同推动教育领域的互利合作,促成了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教育合作与交流体系。
目前,中国除了向埃及、苏丹、突尼斯等十多个阿拉伯国家来华留学生提供政府奖学金外,还为阿拉伯国家培养了一定数量的自费留学生。他们主要学习农业、动植物学、应用化学、生物化学、计算机、电子、医学、国际政治、经济学、汉语等。
自从1955年中国首次派出7名留学生赴埃及学习阿拉伯语言、文化和历史以来,许多阿拉伯国家都纷纷向中国学生提供政府奖学金。这些国家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了解阿拉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语言的专门人才。 早在1954年,中国就向埃及开罗大学派遣了教师。此后,随着中阿友好合作关系的不断发展,要求中国派遣教师的阿拉伯国家不仅数量增加了,而且执教的专业范围也扩大了。自80年代以来,中国高校直接派往阿拉伯国家讲学或任教的教师数量不断增长,涉及理、工、农、文、体育等十几个专业。
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华东大学、南京大学、北京语言学院和北京大学等院校都先后同阿拉伯国家的高等院校进行了广泛的合作,并捐赠了语音实验室设备、教学办公设备和图书。
中国还为摩洛哥、吉布提、毛里塔尼亚等国家施行了一系列基础教育管理、高等教育管理、现代远程教育、职业教育、农产品加工、计算机应用技术、药用植物研究等培训及研究项目。
近几年来,“汉语热”在阿拉伯国家持续升温,各大院校竞相开办或计划开办中文系,以满足日益频繁的阿中交往对汉语人才的需求。目前,在埃及开罗的艾因·夏姆斯大学语言学院中文系有非洲大陆和阿拉伯世界最大的汉语教学基地,四年制的中文系本科在校生近600名。在著名的宗教学府开罗艾资哈尔大学、开罗大学等四所高等院校,也有300名学生在专门学习汉语语言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