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
教育专家谈生命教育:唤起同情 培育仁性
|
来源:解放日报 2009-4-27 8:53:00 |
|
“为了防止发生意外,不少学校不让学生奔跑嬉戏。但人们也许并不知道,孩子们尽兴奔跑,那是生命的一种自由自在的释放啊!”在昨天举行的第二届学校人文教育上海峰会上,著名教育家于漪的一番即兴演说,博得全场热烈的掌声。
于漪指出,当下一些成人设计的“活动”,大多捆绑着功利的色彩,孩子们别无选择被迫接受,生命的释放、青春的飞扬也就无从谈起。她认为,分数在学生的受教育过程中被摆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标准多、选择少”的现状令教育肩负着“不可承受之重”。如果把学科知识看得过重,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迟早会陷入僵化的境地。
于漪回忆说,以前在学校里上课时,课间午间操场上龙腾虎跃,一派欢腾景象,与现在的情形形成鲜明对比。“我最喜欢教那些顽皮捣蛋的男孩子,他们精力旺,点子多。一个不断有点子冒出来的学生,今后走上社会肯定有出息。”她教诲在座的中小学校长:“教育事业是培育生命的事业,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孩子们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学校有责任让其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格致中学校长张志敏在会上演示摄自西部贫困家庭学生的一组照片,其情其景令人震撼。他提出了两个命题:生命的真谛是什么?生命教育的真谛又是什么?此时,会场里鸦雀无声。最后,张校长给出了答案:“前者,是人格尊严;后者,是唤起同情、培育仁性。现在,很多城市孩子被宠坏了,我们应当教育他们去扶助弱势、尊重每一个鲜活的生命。曾被忽视、被浅视的生命教育,一定不能做表面文章,要切中内涵,唤醒人的生命意识。”
论及如今不少孩子“难被感动”的现象,不少专家表示,生命教育最重要的就是一个“情”字。生活是最好的教科书,要给孩子呈现一个真实的社会生活环境,教育他们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多体味亲情友情,从而培养起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他们建议,学校等机构要多开辟一些可以让学生倾诉的平台,让他们敞开内心,树立起阳光健康的形象。 |
|
■相关链接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