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
选不上好导师就注定了失败?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07-4-29 13:51:00 |
|
2004年,考研成功,我却一点也没乐起来——我一心报考的导师拒绝了我。
大三的时候,本科论文指导老师对我说,在我的研究领域,最牛的老师非某大学王明(化名)莫数,理由是这是一个新的领域,王明年轻、复合学科背景、英文好,假以时日,必有所成就。
在专业领域做研究,一个好的导师至关重要,为此,我放弃保研,买齐了该大学13本专业课辅导书,开始埋头苦读,一心考研。
关于王明老师,我的本科老师只估计错了一点,他出成就并没有需要假以时日。这一年,王明博士毕业,从副教授升为教授;博士论文专著出版,填补了这个研究领域的一大空白;同时担任了学院的院长助理,成为领域内知名的青年学者。这更坚定了我报考王明老师研究生的决心。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复试时候当我说出导师意愿,面试的几个老师开始小声议论:“又是一个要跟王明的”。我开始有些心慌,据师姐跟我说,前一年,才两个人报考王老师啊。
复试一结束,等不及最终录取结果出来,我迫不及待地给王老师发邮件表达了跟读愿望。事情果然如我所担心的,王老师在邮件里回复,因为今年报考人数太多,为公平起见,准备按学生联系的先后进行选择。
几乎是拒绝了。虽然早就听“过来人”说好导师是稀缺资源,一定要多用些心提前联系,可没想到形势这么严峻,考没考上还是未定之数,却早已预订一空。
开学第一次班会,大家进入选导师程序,所有的新同学还没有开始熟悉,再一次进入竞争状态,彼此小心翼翼地旁敲侧击别人的选报情况,又竭力隐藏自己的选择。
抱着失败的决心试一试,我依然报的是王明,不管从能力、资源还是职务,王明都是优势明显。宿舍里另外一个女孩儿赵晶也报的是王明,虽然初试之前就早早联系,她依然异常紧张,“王老师当时的回答是等你考试成绩出来再说,现在这么多人报,比如李亮,考试第一名,又是男生,王老师肯定想要他啊。”
另一个舍友王娜出去了一天,回来非常笃定地对我俩说:“我已经定好了,不用像你们俩这么烦了。”她辗转通过本科老师找到了他现在在该大学读博的同学,这位同学详细地帮她分析了各个导师选学生的情况。“按照他的分析,博导我根本选不上,因为想选博导的学生早就私下见过博导了。”王娜对我们说,“王明今年这么热,肯定也没戏,他建议我多考虑就业前景。”她联系了一名刚从业界进入学校的导师,虽然并不出名,但是有自己的公司,估计实习资源比较丰富。
最终尘埃落定,两个舍友都如愿以偿,而我却被调剂到系里另外一个副教授手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