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1978年参加高考的,那年我18岁,是吉林省蛟河煤矿的一名采煤工人。采煤工作的艰苦和危险是可想而知的,在我们的矿山上经常可以听到有人在井下死亡和受伤的消息。我的大学梦是从千尺深的井下开始的,原始的动机是想离开采煤工作。而从采煤工人到大学生的历程,付出的艰苦是难以想象的,一方面是繁重而危险的劳动 ,一方面是时间与资料的匮乏。无论多么劳累,我都强迫自己每天学习5个小时。复习的时间仅仅半年,由于没有复习资料,我能做到的就是把教科书全部背了下来。
紧张的高考结束了,连我自己也没有想到竟然考了我们县里的第一名。
我总觉得自己考大学的条件是艰苦的,后来走进大学才发现许多人都有着与我一样的苦难而艰辛的经历。特殊的人生经历成为“七七级”、“七八级”大学生的共同点。但也恰恰是因为我们曾经的苦难历程,使得我们那一代大学生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学生活,有对知识强烈的追求,所以发奋刻苦成为我们那两届集体的学习氛围。
我自己从一名采煤工人成长为大学生,后来又读了硕士、博士,当了教授、博士导师,当了大学的副校长,没有高考制度的恢复,一切都不可想象。因此,我是怀着特殊的感情来纪念这一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重要历史事件。
回顾30年前参加高考的经历,让我们感慨万千。在我们今天纪念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时候,更体会到恢复高考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和现代化建设的现实意义,认识到我省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特殊意义。
第一,恢复高考制度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聚集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和现代化进程。
第二,恢复高考制度强调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观念,带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高考制度是对推荐制的一种否定,蕴涵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基本观念,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具体体现。
第三,恢复高考制度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近距离地看,高考制度的恢复是当时中国现实政治的需要,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而长远地看,这一制度的恢复是中国历史发展变革的关键举措,它改变的不仅仅是一代人的命运,而是中国的命运,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真正起点。在此带动下,形成了崇尚科学、崇尚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这种风尚对于中国社会至今还产生着重要影响。这一制度所蕴含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理念,对于我们黑龙江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黑龙江人一向以豪放粗旷而著称,而面对这样的性格和民风,我们就应该更深切地认识到建立学习型社会的真正意义,让我们的社会多几分精致,少几分粗鄙;多几分书卷气,少几分酒气;这也许是民风问题,其实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科学发展,对于黑龙江经济社会的全面振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 (哈尔滨师范大学副校长 傅道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