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 >> 名师指导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高考历史复习:把握技巧,省时高效
来源:新晚报     2006-4-10 18:40:00
 

在近年文科综合测试中,历史学科试题考核的是课本内容,但背景材料却非常新,要求考生有良好整合教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较之前几年3+2考试中历史单科试题,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以问题为中心,突出主题性,往往围绕一个或几个核心素材命题。

2、试题突出主干知识考核,不再追求知识覆盖,考查知识点少,难度系数降低,但要求考生有较强历史思维能力。

3、强调理论和实际结合,突出生活性和时代性。

针对以上变化考生在备考复习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转变观念,关注考纲。

时下,一些考生和部分教师仍然沿袭过去复习老套路,一轮复习、二轮专题、地毯式轰炸,全面出击,大题量训练,更有甚者死记硬背教材,搞题海战术等等,投入很大,收效却甚微。

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认为,考生在备考复习阶段应转变观念,重视考纲。考纲详尽地规定了考试命题指导思想、考试范围、题型示例和试卷结构等。它是命题者出题的依据,因此是指导考生备考复习的纲领性文件。

在关注考纲时应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1、关注考纲变化:从变化来看,2006年考纲同2005年相比变化不大。在试卷结构、命题思想、能力要求上保持稳定,仅是在考核内容上做了微调。其中主要是中国近现代史的抗战史内容,如新增加了“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将原来“国民党正面战场形势恶化”表述改为“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这样变动涉及到对国民党抗战时期作用新的历史评价,既反映了史学研究最新成果,还历史本来面目,体现了客观性、科学性,又表现了很强的时代性,和现在台湾问题紧密相连。

2、重视题型示例。考纲中的题型示例是高考命题专家认为比较成功可借鉴的精选高考试题,它代表着命题走向,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遗憾的是一些考生却忽视它,把精力放在捕捉一些所谓“信息”搞猜题、押题上,其实这是本末倒置,因为考纲上的题型示例本身就是2006年高考样题。

二、夯实基础,深挖教材。

在最后阶段复习时要注意回归教材,但不应仅停留在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层面上,要注意对教材进行深刻挖掘。在此,要注意以下几点:

1、重视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如2005年全国卷37题中的“民族主义”,正是由于一些同学不能准确把握“民族主义”概念的外延,“进步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从而导致失分。

2、重视历史结论。近几年高考选择题经常从历史结论入手设置问题。如“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这一历史结论,高考题则出了“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战败;B长期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C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D民族矛盾取代阶级矛盾。”此外如“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战争最高峰”、“1640年英国革命时资产阶级性质革命”等结论也都出过高考题。

建议同学在复习教材时碰到历史结论时要多动脑多思考,多问“为什么”。

3、强化主干知识复习,文综历史考试受分值大所考知识点少的限制,故侧重于主干知识考核,因此考生在复习时要特别注重主干知识的复习。如世界近代史上册核心问题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就成为考核的重点,仅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例,1997年19题、2000年17题、2001春季高考21题、2002春季19题和22题,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面多次考核“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这一基本概念。

4、准确把握历史阶段特征。

5、注意理清线索,把握知识的框架结构,让知识网络化、立体化、要点化、线索化。

三、演练真题,提高能力。

在最后复习过程中,考生经常演练高考真题往往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有的人认为高考题已经考过了,不会再考,因此不予重视,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演练真题并非押题,高考题特点是思路正、不偏不怪、入门易、得高分不易、区分度好、灵活性强,这是任何模拟题都比不了的。通过做高考题,考生可以发现知识盲点,为下一步复习找准方向,可以提升考生把握概念、内涵、外延的能力,可以破除高考试题神秘感,增强考生自信心,还可以规范自己答题思维,矫正自己不良思维,使自己答题“思路正”,而这点在答题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在做高考题时,若能将教材和高考题结合使用,效果最佳。在这方面下功夫,特别应在两个方面上重点思考,其一是命题者意图,其二是试题和教材内容切入点。在这些方面要多思考、多动脑。这样复习效率比单纯背教材或是大量做模拟题效率要高得多。

四、把握技巧,省时高效。

历史解题方法有一定规律和技巧,考生如能掌握解题技巧,就能收到省时高效的效果。下面仅以2006年考纲题型示例例一第2小题加以说明“2.明清时期引进、推广高产作物玉米和甘薯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是①养活了众多人口②经济作物专业生产区域扩大③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④提高了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此题是一道典型组合选择题,做此类题的窍门是用排除法,仔细审题就会发现,“③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不合题意,应当排除,因为稍有历史知识常识的人都会知道,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原因是生产技术进步,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基础上出现雇佣关系,而这显然和从外国引进甘薯、玉米等作物无关,再加上“题支”用的是“导致了”这样的关键词,就更明显不对,因为如果成立,就等于说从外国引进新的作物品种导致中国产生资本主义萌芽,这话不仅错误而且太离谱了,故可大胆舍去。这样把含③的舍去,答案自然出来了,选B。

■相关链接  
  • 2007年考研指导之考试科目及命题考试
  • 高考生物全攻略:备考注重能力提升
  • 高考现代文主观题:从题干找出答案
  • 南师大教授:高考作文分值可能增加
  • 高考数学确保基础分不流失
  • 韩国男生初夏服装搭配
  • 2006,有一股时尚风暴叫颓废
  • 上海幼儿EMBA班学费上万 家长累孩子很难坚持
  • 无锡将建中小学生医疗互助基金
  • 站内资讯搜索:  
    考 研 高 考 自 考 外 语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考试攻略
    考研“牛人”的备考之路
    热门推荐
    ·全国优秀培训机构
    ·中国教育网频道说明
    ·全国优秀教育机构推荐
    ·频道诚征兼职主管/主编
    ·职业、职称考试网络课程
    ·08年全国各地院校招生就业展
    ·08年全国各地院校招生计划展
    ·08年中国各地艺术院校推荐
    ·08中国**省十强中学评选展示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