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考点调整:
今年的地理高考大纲对考点略有调整,删除了“世界粮食问题、解决粮食问题的途径”考点。可以理解的是因为世界粮食问题本身就不好解决,相对来说,世界粮食的生产问题会重要一些。
在“陆地”的考点中,表述为“陆地的组成要素及其运动”,而去年的表述为“陆地的组成要素和地壳的变动”。“陆地的运动”要比“地壳的变动”内容广,实际上是扩大了考点内容,考生不仅要掌握地壳的变动,还应掌握地壳物质循环、生物和水的循环运动。
在“中国主要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考点,去年的表述为“中国主要自然资源的特点”。调整缩小了考查范围。
“陆地资源和地质灾害”考点中,要掌握“人类对陆地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去年则简单地表述为“资源问题”。自然灾害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这本身就是个热点问题。如此与时事热点相结合,使本身不够完整的命题从细致向粗犷的方向发展。在复习时,要注意跟世界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这一热点相联系。
北亚改成北欧:由于考纲制定笔下误,因此,俄罗斯涉及的可能性较小。
复习建议:
离高考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了,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考生应怎样提高复习效率呢?首先,考生要少做新题,多翻以前做过的题,做到“温故而知新”。
梳理知识查漏补缺,按照考纲的要求对内容进行梳理,看是否有遗漏的,有没有不足的,有没有现在存在严重问题的。在梳理主干知识时,主要应熟练掌握五大地理规律:即地球运动规律、大气运动规律、地壳运动规律、水体运动规律和地理环境的分异规律。准确运用四大区位理论:即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区位理论。
区域定位与读图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图像考查历来都是地理高考题的主要特征,所以考生要学会运用经纬度、海陆轮廓形态、地形、河流分布及政区边界等方法进行区域定位。
要提高能力,规范答题,尤其是36题和综合表述题,这个方面学生普遍欠缺。准确描述一个地理事物要求从组成地理事物的各个要素进行,从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加以认识,从而做到认识事物准确,描述事物到位;在描述地理事物时要用学科术语进行描述,从而做到描述科学、严谨、规范。这里有一个小窍门,那就是在你的回答中要尽可能的体现因果关系。
“时事热点不一定是地理热点,地理热点不一定是时事热点。”首先考生应关注一些能与地理知识挂钩的热点,比如影响人类生存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生产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同时,适当与社会热点相结合,如“奥运”、“雪灾”、“地区冲突”、“农业”、“能源”等焦点问题。
最后,祝我市高三考生们再接再厉,如愿以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