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部分的地位及命题趋势
1.认识论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重点内容之一,和唯物论、辩证法共同组成了高中阶段的辩证唯物主义。
2.本单元从整体上看,在高考中属于一般性的知识内容。从近几年高考来看,侧重考查了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现象和本质的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认识的根本任务、认识的深化与发展、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等有关内容,特别是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几乎是高考的必考点,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也是经常考的知识点。创造性思维和合理想象最近几年有日趋重要的可能,希望在复习备考中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分析与综合在高考中属于较冷的考点,不大可能直接从纯知识的角度来考查,只能体现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中。
3.本单元多与其他单元知识联系起来进行考查,题目综合性比较强。在能力要求上几乎涉及高考考查能力要求中的所有能力。特别是对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三个知识点能力要求较高。特别要注意认识论内容与唯物论、辩证法的有机结合;特别要注意运用这些理论去分析当年时政热点问题,近几年高考题都突出这一特点。
4.从考查方式上看,本单元以选择题为主,但近两年高考中主观题形式的考查明显加大了力度。其中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往往是答案中的一个要点,而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往往会结合现实问题来考查,分值较大,认识的根本任务及认识的深化发展,往往会从对某个事物或现象的认识发展过程来考查。例如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变化过程、对如何治理洪水的认识过程等等都曾经在高考中考查过。从选材上看,自然科学的发展史是重点,地理学中的一些知识往往会在本单元中作为材料出现。
5.依据目前的社会热点问题,预计2007年高考会从下列角度命题。(1)运用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原理分析说明应当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或分析说明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或分析说明如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内容;(2)运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正确的政绩观的形成及其现实意义;(3)运用认识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原理分析党对社会经济的改革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4)用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分析说明社会主义的荣辱观。
二.本部分涉及的考点
1.发挥主观能动性:(1)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2)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2.透过现象看本质:(1)现象与本质;(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3)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4)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使感性认识土升到理性认识,并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5)分析与综合相结合;(6)创造性思维、合理想象在认识中的作用
3.实践:(1)实践的基本特征;(2)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三.自我检测习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
有一道趣味智力题:某商店出售汽水,每瓶1元,每2个空汽水瓶可以换得1瓶汽水,但不可兑换现金。使用10元现金,通过购买、换领、借入汽水并归还等方式,最多可享用20瓶汽水。据此回答下题。
1.在这道趣味智力题中,能否得到正确答案,主要取决于()
①逻辑思维的严密性②形象思维的随机性
③理性认识的创造性④感性认识的可靠性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2.农民梁金牛在家乡采用美国NBA赛制举办农民篮球联赛,将“常规赛”安排在庙会日,“总决赛”放在春节期间,巧借传统文化的“东风”,愈办愈红火。此例说明()
①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主客观统一②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不可分③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④量的积累会引起事物质的变化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通过研究,科学家们根据自然界中的原型黄河构建了数字黄河、模型黄河。数字黄河是对原型黄河的数字虚拟,模型黄河即在实验室建造原型黄河的模型。通过虚拟和模型实验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原型黄河的规律,为我国治理黄河的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据此回答3-4题。
3.借助虚拟与模型方式认识对象,是现代科学认识的重要方法,深化了关于认识过程的哲学思考,表明()
①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深刻再现和反映②理性认识可以通过感性形式表现出来③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手段是不断发展的④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相互渗透,二者已没有本质区别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4.借助虚拟与模型方式设计改造对象的方案,是现代工程设计与施工的重要环节,可以使指导实践的理性认识()
①经实验室检验而尽可能完善②经实验室检验达到尽善尽美③更好地指导实践并经受实践检验④在虚拟环境检验中变成直接现实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据此回答5一6题。
5.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
A.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B.主观符合客观的活动
C.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D.客观事物满足人的需要的活动
6.下列活动中属于实践基本形式的有()
①医生治病③文艺演出②法官办案④调节分配结构
A.②③B②④C③④D①④
7.某化学工业区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调整原有的产业布局,使得上游产业废料成为下游产业原料,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该事例说明()
①人是可以利用和改变规律的②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③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节约型社会的建设④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迅速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8.科学家经过不断的科学实验,初步获得了室温下水可以变成冰的科学认识。这说明()
A.科学实验是人们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B.科学实验是人们认识的一个重要来源
C.科学实验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D.科学实验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9.节日匀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规定,一般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分为静态与动态两种方式,其中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属于前者,宣传、弘扬、传承与振兴属于后者。以下选项中属于动态保护方式的有()
①保存民间节日习俗②传承尚有活力的节日文化③复活失去活力的节日文化④记录失去活力的民间节日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10.我国对宜林宜草地区由过去的垦荒种粮放牧到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的转变表明()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人类是自然的主人,可以随意主宰自然界③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1.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不出于户,以知天下;小规于墉,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也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老子的这一观点(
)
A.认为通过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更有意义
B.揭示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对立性
C.主张知识的获得不需要通过思维加工
D.否认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2.“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辞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孔子的这段话能休现如下哲理(
)
①认识是变化发展的②认识应当和实践相结合③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④评价人既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③③④
13.“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
14.提起盐碱地,别说长庄稼,就是人喝了这种地里的水也容易拉肚子。然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的科学家经反复实验,硬是在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挖鱼塘,用碱水养鱼虾获得成功,使农民增收的愿望变成了现实。从哲学角度看,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学家的做法()
A.改变了渔业养殖的自然规律
B.体现了理论创新对实践的决定作用
C.反映了实践基础上认识的深化、扩展和推移
D.是科学理论对生产实践活动的正确指导
15.“草稿”、“草创”等词中的“草”都当“初始”讲,是因为在远古时代,野草遍地,要想安家立业,就须从斩草开荒做起。这一来,除草意味着开辟,“草”字就有了“始”的意思。这表明()
A.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B.认识具有目的性
C.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6.面对现实生活中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着知与行脱节的问题,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这一原则休现的哲理是()
A.实践和认识是对立统一的
B.道德的准则与道德的行为是相统一的
C.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一定的主客观条件
D.人的知识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17.2005年1月14日16时13分(北京时间),经历了7年太空飞行,行程35亿公里的“卡西尼”号飞船在抵达土星后,所搭载的“惠更斯”探测器脱离飞船并成功地降落在土星最大的卫星———土卫六上。“惠更斯”探测器在降落过程及降落之后,发回了大量的探测数据和照片,为科学家揭示土星及其卫星的形成及生命的起源提供了研究资料。这表明()
①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和必经阶段②认识是一个不断扩展、深化和向前推移的过程③科学实验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实践活动④认识的发展离不开认识工具和认识手段的发展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③④D.④
18.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的思想理论影响深远。我国进行的改革这一社会实践,清晰地表明它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关于社会实践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B.社会关系的调整和变革能够反作用于生产活动,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C.改革实践能够调整和变革那些不适合发展的各种社会关系
D.改革实践能够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关系,能够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19.邓小平指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这句话对于青年学生成才的启示是()
①为适应未来社会,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②人民群众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③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④只有虚心向群众学习,才能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D.①③
二.主观题:(共20分)
20.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在古代社会,自然是人类的主宰,人们把自然神化,对自然顶礼膜拜,认为山有山神,河有河神,天旱求龙王降雨,遇事求神灵保佑。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机器轰鸣田野,卫星遨游太空,人们认为自然是人类征服的对象,人可以主宰自然。但是,随着人类活动规模的扩大,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空洞、洪水肆虐、物种减少……正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人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自然是人类的朋友,人和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强调要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变化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8分)
(2)运用所学哲学常识的知识说明人为什么要与自然和谐相处?(12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5:BACCC;6--10:BBBCC;
11--15:DDCBD;16--19:ACDB;
二.主观题:
20.(1)从自然是神,到自然是人征服的对象,再到自然是人的朋友,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Y人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发展的;(4分)认识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实践.每一个阶段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都是基于当时改造自然的实践水平,并随着实践的深入而不断深化,(4分)
(2)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它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承认白然界的客观性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4分)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改造自然,使其为人所用,但是,人的活动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环境破坏、生态危机等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就是证明。(4分)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强调人与白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4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