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
:[资料]重庆市高三联合诊断性考试(二)历史试题和答案
|
来源:搜狐社区 2006-4-11 12:59:00 |
|
2001.5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 共74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37小题,每小题2分,共7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00年11月9日,我国科学家正式公布的《夏商周年表》使我国历史纪年推前了1200多年,那么,我国有确切纪年的开始是在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2.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认为 A.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D.死人不为鬼,无知,不能害人 3.公元三世纪,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①封建国家的统一②民族融合的高潮③封建割据的局面④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A.①③④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4.天文学家一行在世界上第一次测定子午线的长度,这表明我国古代人民当时就 A. 对测量地球大小作出了贡献 B.能测定地球纬线的长度 B. 已了解地球与月球的关系 D.在探索地球昼夜互换的原因 5.右方的文字的创造者是 A.契丹族 B.女真族 C.蒙古族 D.回纥族 6.元朝时全国最高行政机构是 A.门下省 B.中书省 C.尚书省 D.行中书省 7.据清朝大臣黄爵滋上道光皇帝书统计 年份 一两白银兑换为铜钱数 1823~1824 1249 1828~1829 1337 1833~1834 1363 1838~1839 1638 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是 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B.白银外流,银价上涨 C.外国资本与商品大量输入中国 D.国库亏空,入不敷出 8.关于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颁布的变法诏书内容的叙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撤并政府机构,裁汰冗员,实行君主立宪 B.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奖励创造发明 C.开办新式学堂,废除八股取士 D.裁汰绿营,添设海军,实行征兵制 9.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之所以具有软弱性,其主要原因是 A.缺乏广阔的商品市场 B.生产方式比外国资本主义落后 C.资本原始积累时间太短 D.诞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0.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运动都主张 A.向西方学习 B.推翻清朝政府 C.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D.发展资本主义 11.下列国家哪一个未参与签订《辛丑条约》? A.西班牙 B.葡萄牙 C.意大利 D.比利时 12.1894年,孙中山成立中国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团体,其成立地点属于今 A.日本 B.中国 C.美国 D.新加坡 13.下列对辛亥革命胜利了的理由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B.结束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 14.袁世凯死后 A.第二年结束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B.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 C.兴起新文化运动 D.使《中华民国约法》得到了恢复 15.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是 A.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运动 B.青年学生追求民主、科学的运动 C.学习西方的文化运动 D.思想领域里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16.下列事件按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应是①济南惨案②五卅惨案③二·七惨案④沙基惨案 A.②④③① B.④③①② C.③②④① D.③④②① 17.下列各省,中国共产党曾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都建立过根据地的是 A.安徽 B.四川 C.山东 D.广西 18.在抗日根据地中对地主实施“减租减息”政策,而不再开展土地革命,中国共产党制定这一政策的主要依据是这一时期 A.地主阶级属于抗日力量的一部分 B.广大农民受地主剥削,负担过重 C.“三三制”原则规定了地主的权利 D.根据地出现了严重困难的局面 19.蒋介石集团之所以要发动皖南事变,这是因为①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日益壮大和发展②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方针没有改变③共产党提出了要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④蒋介石集团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 A.①② B.①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0.在1946年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上,斗争的焦点是 A.和平与建国问题 B.政权与军队问题 C.军民分治问题 D.以政治军问题 21.下图是1958年8月23日《人民日报》刊登出的一则新闻,它反映出 A.粮食的高产和农业的丰收 B.人民公社的优越性 C.瞎指挥和“共产风” D.高指标与浮夸风 22.毛泽东同志曾在1966年断言:“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各种文化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是一批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分子,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就会要夺取政权,由无产阶级专政变为资产阶级专政”。这个论断实际上 A.是对党内阶级斗争的正确预言 B.否定了党对当时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论断 C.揭穿了林彪抢班夺权的阴谋 D.否定了中共中央《五·一六通知》的精神 2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根本性质是 A.爱国主义的 B.民主主义的 C.社会主义的 D.民族主义的 24.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历史阶段、有关经济建设的下列决策中,不同的是 A.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 D.国家坚持把农业放在首位 25.新航路的开辟首先引起了 A.商业革命 B.价格革命 C.尼德兰革命 D.西欧宗教改革 26.意大利统一与德意志统一的不同点是 A.统一战争具有民族解放运动性质 B.采取外交与战争相结合的方式 C.主要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完成统一 D以一个邦国为领导,借助外部的力量 27.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在能源利用方面大量使用 A.太阳、风、水等自然力 B.人自身的体力 C.不能再生的化石燃料 D.各类牲畜的体力 28.对牛顿力学体系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其内容就是物体机械运动的三大定律 B.把天上和地上的物体运动概括在一个理论之中 C.是人类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性的概括和综合 D.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是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 29.英国在1931年颁布威斯敏斯特法,承认其自治领在内政外交方面拥有独立地位,这说明英国 A.承认殖民地国家完全独立 B.殖民帝国霸主地位完全丧失 C.殖民体系开始出现瓦解趋势 D.国家结构的形式发生了转变 30.20世纪20年代,美国 A.已完全成为世界的经济霸主 B.对外大力推行金元外交 C.未曾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 D.掌握了国际联盟的大权 31.1927年后苏联新经济政策之所以逐渐被取消,是因为当时 A.斯大林对国情作出了错误的判断 B.发生了粮食收购危机 C.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支配地位 D.社会主义制度已基本确立 32.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国都发生过反法西斯的民族战争,但都未能遏制世界大战的爆发,其原因的叙述最正确、全面的是①一些大国对法西斯势力采取绥靖政策②没有无产阶级政党领导③这些国家基本上都处于孤立无援地位④国际上尚未形成法西斯的统一战线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33.1940年5月13日丘吉尔在下院发表演说时讲道:“我没有别的,只有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贡献给大家。你们问我们的政策是什么,我说我们的政策就是……”。这里说的“我们的政策”是指 A.绥靖政策 B.对德作战 C.中立自保 D.冷战政策 34.雅尔塔体系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相同点是 A.都是通过局部战争建立起来的 B.由几个帝国主义大国操纵 C.构成了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格局 D.带有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 35.下列关于德国分裂原因的叙述,准确、全面的一项是①美国的霸权政策②雅尔塔会议确定的处置德国的原则③苏联与美国等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对立④对德占领国家之间利益的冲突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6.1967年欧洲许多国家宣告成立“欧洲共同体”的目的是 A.打破雅尔塔体系 B.恢复战后西欧经济 C.保证欧洲各国安全 D.与美、日的力量鼎立 37.对20世纪50至90年代非洲独立运动的特点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具有反帝反殖的性质 B.领导权主要掌握在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手中 C.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D.多数国家是通过武装斗争才取得的胜利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76分) 二、材料解析题 (本大题共3小题,第38题12分,第39题10分,第40题14分,共计36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3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治河有上、中、下策。……善为川者决之使道(善于治河者疏导水势),…… ……如出数年治河之费以业所徙之民,遵古圣之法,定山川之位,……此功一立,河定民安,千载无患,故谓之上策。 若乃多穿漕渠于冀州地,使民得以溉田,分杀水怒(分散急流),虽非圣人法,然亦救败术也。……此诚富国民安,兴利除害,支数百岁,故谓之中策。 若乃缮完故堤,增卑倍薄(增强加固),劳费无已,数逢其害,此最下策也! ——摘自《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五 成帝绥和二年 材料二:雍正三年秋,直隶水,既赈既贷,……天子乃临轩而咨,命怡贤亲王曰:畇畇畿甸,(京城附近已开垦的田土)非三代井亩之区乎?(不再是夏、商、周三代沟渠纵横的状况)平衍千里,率多汙下,而无一沟一浍流行而翕注之,(绘,田间水沟;翕,汇合)不达于川,乃潴在田(潴,停聚),非地利之异于古,乃人世之未修也。夫水,聚之则为害,而散之则为利;用之则为利,而弃之则为害。 ——摘自《清朝经世文编》卷108营田四局工程序 材料三:窃周礼遂人所掌,(窃,意即我认为;遂人,掌握田土、水利等的官员)畎、遂、沟、洫、浍、川(指古代田边的六种沟渠)之制甚备,涝则导畎(畎,田间小沟)之水达于川,旱则引川之水注于畎,此所以岁不能灾也。……明万历年间,徐贞明、汪应蛟(主管修水利的官员)言之凿凿(兴修水利的建议有理有据),试之有效,率为浮议所阻,(浮议,无根据、不足信的言论)自是无复有计议及斯者。(从此再无人提及兴修水利之事)农民终岁耕耨,丰歉听之天时,一遇雨、旸之愆(旸,日出;愆,过失,意即旱灾),遂失秋成之望。臣等窃意润物者水,其为人害者,由人不能用水也。农田之利兴,则泛滥之害去。 ——摘自《清朝经世文编》卷108朱轼:畿田请设营田疏 回答:依据上述三段材料,简要评述我国古代人们对水资源的认识。(12分) 要求:评述内容应包括人与水的利害关系、治理水害的对策。 3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的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 由于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基本完成,国家的主要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人民民主的法制,巩固社会主义建设的秩序。 ——摘自《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 材料二: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社会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摘自《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 材料三: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992年1月) 回答:依据上述材料,分别指出我党在进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是如何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的?(8分)由此说明,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应遵循什么是社会发展的规律?(2分) 4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工业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农业的改造,也就是以农业为主的经济转移到工业经济上来。诚然,在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开始的年代里,土地仍然是英国人的主要资源和财富。然而农业人口的变化早在15世纪开始就悄悄地进行着…… ——摘自《欧洲文明扩张史》 材料二:美国南北战争,并不像许多人认为的那样,单纯地为了奴隶制这个道德问题,或是象税制那样狭隘的经济问题。它的原因要深刻得多。富饶的新大陆,究竟是由农业还是由工业来支配?是由第一次浪潮势力还是由第二次浪潮势力来统治?美国的未来基本上是个农业社会还是工业社会?北军的胜利,美国的工业化的大局已定。 ——摘自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 材料三: (1793年)六月三日(雅各宾派政府)下令将逃亡贵族地产分为小块出售,地价十年偿清。六月十一日规定农村公社的公有土地可按人口分配给农民,至于是否分配,由各公社自行决定。七月十七日的土地法令最为重要,……下令无条件废除全部封建权利,从而使一切永佃田成为农民的私产。 ——摘自张芝联主编《法国通史》 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英国农业人口的变化早在十五世纪就悄悄地进行着”,这指的是什么?(1分)它对工业革命产生的主要影响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中说“北军的胜利,美国的工业大局已定”是否正确?(1分)并说明其理由。(4分) (3)材料三中采取的措施对法国工业革命起到了什么作用?(1分)为什么?(2分) (4)根据你对上述问题的认识,指出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应具备哪些主要条件?(3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41题13分,第42题14分,第43题13分,共40分) 41.汉朝桓谭曾说过:“足其食,然后教以礼仪,而威以刑诛。”请你概述他治国的主要主张,并结合西汉有关史实加以说明。(13分) 42.20世纪20年代前夕,我国民主革命发生了什么突出变化?(2分)试结合当时国内外形势,分析发生这个突出变化的必然性。 43.试简述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中凸现出的主要特点及原因。(10分)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哪些重要启示?(3分)
参 考 答 案 一、选择题 1.A 2.B 3.C 4.A 5.B 6.B 7.B 8.A 9.D 10.C11.B 12.C 13.B 14.B 15.D 16.C 17.A 18.A 19.B 20.B 21.D 22.B 23.C 24.B 25.A 26.A 27.C 28.A 29.D 30.B 31.A 32.C 33.B 34.D 35.D 36.C 37.B 二、材料解析题 38.(1)人与水的利害关系:水滋润着万物,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有利;水多则涝,水少则旱;人们不能合理使用水则会造成灾害。(3分)人们兴修水利,疏浚排涝,引水抗旱,很好使用水利资源,灾害则可以消除。(2分)这种认识是符合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是正确的。(1分) (2)对策:上策:疏通河道,搬迁移民;(2分) 中策:修筑漕渠,分散急流;(2分) 下策:修缮加固旧堤。(1分) 这三种对策都是正确的,但治水对策的好坏不能以“古圣之法”来判断,而应从实际出发,因时、因地制宜来确定其对策。(1分) 39.如何解决: (1)当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基本完成、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时,党的主要任务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3分) (2)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时,党的主要任务就是改变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3分) (3)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通过改革的方式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2分) 历史发展的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与生产力相适应。(2分) 40.(1)“圈地运动”。(1分)给英国工业革命带来了大量的雇佣劳动力和资本。(2分) (2)正确。(1分)因为: ①实现了统一,使国内市场广阔、原材料增多;(2分) ②奴隶制的废除,有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大量自由劳动力;(2分) (3)阻碍作用。(1分)形成了小农经济,土地分散,市场狭窄,自由劳动力减少,货币不转化为资本,不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2分) (4)主要条件:劳动力、资本和市场等。(言之成理的同样给分)(3分) 三、问答题 41.主要主张:首先要让人民丰衣足食,然后进行教化,同时用刑罚进行威慑。(3分) 西汉初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人民得到土地和劳动时间,出现了文景之治局面。(2分) 统治者重视兴修水利、治理黄河,因此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安定。(2分) 为了教化人民,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设太学和地方学校,以“五经”为教学内容,推行儒学教育以此来达到大一统的目的。(4分) 统治者实行编户制度,加强对田租、赋税、徭役及人民的管理。如老百姓丢了户籍,流亡被抓到后就罚作官家奴隶。(2分) 42.突出变化: 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2分) 必然性: (1)辛亥革命失败,孙中山等坚持民主共和的斗争屡遭失败,民主革命的任务尚未完成,依靠什么力量、如何继续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是中国人民面临的新问题。(3分) (2)帝国主义国家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力量随之壮大并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为民主革命的转变奠定了阶级基础。(3分) (3)俄国“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革命做出了榜样并带来了新的希望,对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和推动。(2分) (4)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民主革命的转变奠定了思想与理论的基础。(2分) (5)五四运动的发生促成了中国人民新的觉醒,使民主革命比过去更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2分) 43.特点:相对稳定和高速发展。(2分) 原因:(1)战后雅尔塔体系的形成既给经济的发展带来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又因两个阵营及两霸的竞争刺激了经济的发展。(2分) (2)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提高生产率,发展新兴产业;(2分) (3)各国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宏观指导,积极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利用国家力量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分) (4)进行社会改革,缓和了社会矛盾;国际的经济联系与合作加强;(2分) 启示:(以下三点,每点1分,言之成理同等给分。) (1)重视科技革命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国策; (2)坚持对外开放的国策,加强国际的交流与合作; (3)加强国家对经济的调控,进行改革。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