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以为数学里的计算题‘花头’不多,多买点习题,让孩子多练练就行了,结果孩子练得索然无味,觉得算术就是‘枯燥、单调和麻烦’的代名词。”马老师说,其实计算并不是非得用笔和纸才能做,生活中处处都可以练。
比如购物中的优惠价、玩扑克牌算24点等,这些游戏和生活中都蕴含着太多的计算题。“并且,生活里的计算除了让计算变得有趣外,还能让孩子对他的计算结果产生责任感。在用中算、在算中用,生活中“不经意”地算多了,孩子的计算能力肯定越来越熟练、越来越灵活,数感也自然发展了。”
执教人:马珏(求是教育集团浙大附小教导处副主任、小学高级老师、市教坛新秀、省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评课人:郑仁东(求是教育集团总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王斌(求是教育集团科研中心主任、省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
俞伟民(求是教育集团浙大附小教研组长、小学高级教师、省教改之星)
葛宝根(求是教育集团浙大附小教导主任、小学高级教师、区教坛新秀)
许小娟(求是教育集团浙大附小常务副校长、小学高级教师、市教坛新秀)
内容:数学课《分数乘以整数》
课堂实录
博尔特能赛过猎豹吗?
课堂上,来了群“不速之客”——
猎豹:跑得最快的动物,每小时最快能跑120公里。袋鼠:哺乳动物中跳得最远的动物,逃命时,可以跳出10多米远。豆蟹:最小的海蟹,生活在日本相模湾,只有一个米粒那么大。
原来,这些动物就是马老师计算课上请来的名角。“他们你追我赶,你跳我蹦……比来比去,就比出不少数学题了。”
“北京奥运会上闪电飞人博尔特平均每秒跑-米,猎豹追捕猎物时是博尔特的3倍,猎豹的速度是多少呢?”孩子们算得热火朝天,答案是:31-。“我们教室的周长是42米,就是说猎豹跑完这一圈只需一秒多……”环顾大教室后,孩子们发出一声带无数惊叹号的“啊!!”
【匠心拆解】
创设一些孩子们熟悉的、喜爱的情景加入计算的素材中,这样能激发孩子主动计算的兴趣和欲望。
除了情景有趣,计算结果也要熟悉有趣:“猎豹每秒的速度到底有多快?多少只豆蟹叠在一起才有姚明那么高?”来自生活中的例子能带领孩子最直观的想象。
老师,我还有方法!
青蛙和袋鼠绝对是这堂课的“主角”。
马老师先让他们比跳远:青蛙跳一下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青蛙跳3下是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
“你们先想想看,总共有多少种方法?想出来后举手告诉老师。”两分钟后,孩子们陆陆续续地举手;每有一种新方法,马老师都会列在黑板上,并写出原理。
最后,总结出四种方法:
1、分母不变,分子乘以整数(-×3=-×-=-)
2、整数运算(-×3=3÷10×3=-)
3、小数乘法(3×-=3×0.3=0.9=-)
4、分数加法(3×-=-+-+-=-)
其中,后三种都是由原来学过的知识转化而来的,但第一种方法是大家不熟悉的。马老师请“发明”它的小男孩上台,向大家讲解这种方法的原理,男孩说:“我是用分子乘以整数做分子,分母不变,最后得出答案。”
【匠心拆解】
看似简单的环节里,其实马老师用了很重要的数学转化思想:“先让孩子独立思考,运用学过知识(分数加法、整数运算、小数乘法)来计算新知识——分数乘整数。”
自己找“虫”吃
男孩讲完后,孩子们开始议论开了……此刻,马老师并未马上对此作评价,而是用“人和袋鼠赛跑”和孩子们一起验证上面讲的四种方法。
题: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的-,人跑3步的距离是袋鼠的几分之几?人跑77步呢?
沙沙铅笔声后,马老师问了:用第一种方法的举手?小手林立;第二种呢?有七八个同学;第三种、第四种呢?只有零星的手了。
“青蛙和袋鼠比跳远时,所有方法都合适。为什么到这题时,你们大都选用第一种方法呢?”思考片刻后,孩子们心中的问号由他们自己揭开了:
生一:如果把分数转换为小数来计算,小数是无尽小数,就算不来了;生二:如果用加法来算,万一数字太多,那算到什么时候啊?生三:第一种方法最奇特,它就像一把万能钥匙。
【匠心拆解】
“很多人以为计算是不用动脑筋的。”其实,计算学习也是要动脑筋的。
“如果一开始我就把内容教了,可能孩子1分钟就学会了。”马老师说,为什么要花这么多时间和心思呢?“就是为了让孩子理解得更深刻,知道为什么要这样算的道理,从而掌握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乘以2,算出来等于4?
马老师随便抽了几张学生做的练习题,用投影机放在大屏幕上批改。
其中有题是:-×2=?孩子的答案是:4。
再看看他的详细过程:-×2=4
“哪里有问题?”
“他把-写成-啦!”找出来的孩子洋洋得意。
“其实,这种错误大家经常犯的吧?这道题该用什么方法检查?”“挺好笑的!”男孩站起来说,怎么可能等于4呢?-连1都不到,它怎么能等于4?
【匠心拆解】
“这么简单的题,你又算错了,叫你检查没检查!”这是很多家长和老师的口头禅。
“总是强调让孩子检查,但究竟该怎样检查?”课上,马老师教给学生很多有针对性的检查方法。例如,验算法、估算法和个位检查法等。“这道题就是采用估算法,一眼就看出它不符合逻辑。”马老师说,估算检查最实用,但如果有时间,就可采用验算法,按照原来的方法重新算一遍。
经常粗心算错的孩子,肯定不是“粗心”
延伸学习实用手册
经常粗心算错的孩子,肯定不是“粗心”
帮孩子培养计算能力,家长要走出三个误区
“家长对孩子成绩不满意时感慨最多的是:太粗心,尤其是当计算出错时。”马老师说,其实计算出错很多不是粗心的缘故,而且经常“粗心”的孩子肯定不是粗心的原因。“很可能是方法、思维和习惯上出问题了,但家长们还没意识到。”怎么克服?怎样提高孩子的计算能力?马老师建议家长们走出这些误区,然后再对孩子做些针对性训练。
误区:又错了≠粗心
策略:正确分析粗心的真正原因
孩子计算错误了,不能简单地对孩子说:“你真粗心!”而是要细究下,究竟是什么类型的粗心。
“举个例子,孩子感冒了,带他去医院,如果医生随便开一堆感冒药给你,你会是什么心情?”一定会痛骂医生吧!同样,孩子粗心也要对症下药。
“首先,很可能就是孩子概念不清、算理不明、口算不熟等。例如,如果最基础的20以内进位加、退位减等不够熟练,到中段学‘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计算’就不会过关,再到高年级的分、小数互化时肯定会生疏。”因为这些基础的计算是人人都要过关的,否则出错率自然就高了。
其次,还有心理原因。“很可能是感知粗略,孩子太小,一些数字和符号容易看错,注意力也不集中,因此计算时就丢三落四。另外,孩子情感脆弱,面对较复杂的计算时容易失去耐心。”
另外,还有习惯方面的。例如,审题不仔细、书写潦草、不爱打草和不检验等等。
“这需要家长们正确认识到,你孩子的粗心究竟是哪一种?分析清楚情况后,再和老师一起有意识地帮孩子培养或及早地矫正。”
误区:计算≠题海
策略:把生活场景当成“练兵场”
学好计算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应用于生活,题海战术固然有用,但会令孩子“讨厌万分”,家长还不如直接从生活入手,让孩子直接体会到计算的好处。马老师给出很多好方法。
1.口算。口算练习可以在生活中、游戏中口头练,也可以进行专项练。
2.估算。带孩子去超市买东西、去公园买门票,付款之前让孩子先估计一下金额,不断提高估算精确度。
3.简算。在超市购物时,可以有意识地和孩子讨论“一瓶可乐2.5元,2箱可乐多少钱(一箱24瓶)”,孩子可能会先算一排4瓶是2.5×4=10元,一箱6排=10×6=60元,2箱=60×2=120元,这是运用了乘法结合律;如果你问:“那49瓶要多少钱呢?”孩子会用48瓶加1瓶,表明他不仅用到了乘法分配律,还会联系起来看问题呢。
4.精算。比如商场打折时,“满400减280”和“满400送300”,去哪家更划算呢?这时,妈妈只要说准备花多少钱,剩下的就交给孩子去“精算”吧。
误区:重视知识≠忽视孩子心理和习惯
策略:好习惯从一道题开始
学习的心理和习惯,也是孩子学习成功的重要因素。“孩子喜欢做的事往往能做好的,害怕和厌烦的事即使有能力也是做不好的。”马老师说,学习当然也是如此。
“很多聪明孩子往往栽在计算上,很大原因是习惯。”培养不依赖、不盲从、善于思考的数学品质很重要,比如,做一道数学题就要有这些步骤:
·审题:找出题目特征后,再选算法;
·校对:数字、符号千万别抄错,尽量做到一步一回头;
·计算:格式要规范,书写端正清楚,要多打草稿;
·检验:会根据不同的题目特点用各种方法进行检验,并形成习惯;
·规范:小数点,0和6、9,1和7看清楚,进、退位点用上辅助符号;
·反思:备一般“摘错本”,及时进行错题摘录,分析原因;一些好的方法、特殊的方法可以及时记录。“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建议大家多用。”
另外,怎么提高孩子计算速度,马老师也给出两点建议。
1.控制一定的计算量,针对孩子的薄弱环节,每天5题左右,长期积累;
2.规定时间,集中注意力进行训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