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
浅谈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
|
来源: 现代教育报 2008-5-19 11:47:00 |
|
素质是指人的自身所存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特征及其结构,是决定其主体活动功能、状况及质量的基本因素。人的数学素质是人的数学素养和专业素质的双重体现,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呢? 1.在现实生活中加强数学意识的培养。即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和表示各种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关系和数学信息,以形成量化意识和良好的数感,进而达到用数理逻辑的观点来科学地看待世界,人的数学意识的高低强弱无时无刻不反映出来。教师在现实生活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类比、抽象、概括、总结与归纳活动,把有关的知识纳入一定的知识体系中,把知识点连结成面,形成知识网络,这样学生在掌握了科学性和规律性的知识之后,数学意识就会得到相应发展,创新能力也会提高。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数学语言的转换。数学语言作为一种科学语言,它是数学的载体,具有通用、简捷、准确的数学语言是人类共同交流的工具之一。数学语言可分为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象语言三种形态,并且各有他们自己的特点。文字语言准确、简练,是教学的核心;符号语言简明、美观,是计算、论证的基本表达形式;图象语言直观、形象,是解题的重要辅助工具。教师必须在语言表述、板书过程中,要准确、严密、简洁、规范,为学生树立榜样。教师对概念、性质、定理等中的字、词、句要仔细琢磨推敲,讲述时要做到“咬文嚼字”,一字不漏也不错。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要求应严格,特别是学生在回答问题或作业表达中出现语言的不准确、不规范、不简洁要及时纠正,养成他们有冷静思考、善于鉴别、反复推敲的良好学习习惯。 3.加强数学技能的培养。数学的作图、心算、口算、笔算、器算是数学最基本的技能,而把现实的生产、生活、流通宜至科学研究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达到问题解决,形成数学建模的技能,这是数学的创造,在数学技能解释、判断自然或社会现象及预测未来的同时也发展与创造数学本身。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学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倘若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为学生设计生动有趣的学习内容,既可打开数学与生活的屏障,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又可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发展学生的数学技能。 4.在实践中拓展数学思维能力。心理学家认为,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它们反映了思维不同方面的特征。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抽象、概括、归纳与推理等形式化的思维以及直觉、猜想、想象等非形式化的思维,都是数学思维方法、方式与策略的重要体现,数学直觉思维、数学逻辑思维、数学辩证思维都是人的高级思维形式。数学教学大纲中都明确指出,思维能力主要是指:会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会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能运用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辨明数学关系,形成良好地思维品质。 5.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方法、规律的本质认识,是数学思维的结晶和概括,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灵魂和根本策略。数学教学应切实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常用的数学方法有数形结合思想方法,转化思想方法,特殊与一般,分析与综合,化归思想,发散思维等。数形结合思想贯穿于整个数学领域,可以将复杂的数量关系和抽象的数学概念,通过图形、图像变得形象、直观;同样,复杂的几何形体可以用数量关系、公式、法则等手段,转化为简单的数量关系。教师应在教学中适当引入开放题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正向和逆向思维的培养,将有助于培养学生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思考问题的优秀思维品质。同时要在课堂上积极地营造出发散点,让学生从这些发散点出发,沿着不同方向、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 综上所述,数学意识是数学素质的基本表象,数学技能是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的综合应用,数学思维与数学语言存在于数学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之中。数学素质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常常是潜在的,而不是急功尽利的,数学素质具有社会性、独特性和发展性。当然数学素质的培养是贯穿于整个生活与教学中的,教师要注意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师生交往的状态达到最佳水平,使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子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并且尽可能的增加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活动量,全方位提高数学素质。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目的。 |
|
| |
|
■相关链接
|
 |
|
|
|
|
|